【看中國2013年10月13日訊】科技部長:某重要省份科技廳長涉貪腐被審查。「我感到很憤怒,也很痛心,更加感到十分的錯愕、憤怒」,近日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科技部部長萬鋼披露,目前,有關部門正在審查兩起涉嫌貪污科研經費大案。一起涉案人是知名環境領域專家,另一起是重要省份的科技廳長。(10月12日《新京報》)
科技部長炮轟科研經費涉貪大案,情緒很激動,言辭卻很有分寸,並未點出涉案者的尊姓大名,甚至連其供職的省份都沒有說出來。「知名環境領域專家」?那可多了去啦,這年頭,專家哪有不「知名」的呢。至於「重要省份科技廳長」,就更是讓人一頭霧水——難道還有不重要的省份不成?所有的省份都是平等的,也都是重要的嘛。「知名環境領域專家」和「重要省份科技廳長」到底是何方神聖,科技部長聲色俱厲「痛斥」之後,我們這些圍觀群眾依然「不明真相」。
中國科協一項調查顯示,科研資金用於項目本身僅佔40%左右,大量科研經費流失在項目之外。而公報顯示,中國去年科研經費投入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在博客中指出,如此推算,全國科研經費中6000億用於開會、出差等,而國家財政投入的5000多億也有3000多億沒真正用到科研中。審計署每年審計出的違規資金以億計,今年公布的審計報告則顯示,科技部預算執行中不合規問題金額超10億。由此可見,由科研經費滋生出的問題和腐敗觸目驚心。而這些問題和腐敗在多大程度上存在,是個別現象,還是已成「潛規則」?相信科技部長應該很清楚。那麼多億資金都被糟蹋了,更應該為之感到「憤怒痛心錯愕」的,是現行科研體制中存在的諸多漏洞和黑幕、是科技管理部門在管理上存在的不足甚至是失職失責,而非一兩個「個案」。
腐敗分子常常都叫「某」,似乎也成了一條「約定俗成」的「規矩」。把那些貪腐之輩拉出來晒晒,難道就那麼難嗎?中國歷來就有「為尊者諱、為賢者諱、為親者諱」的「光榮傳統」,難道今後還要與時俱進加上一條「為貪者諱」?這樣的做法不僅侵害了公眾的知情權,還隱約讓我們窺到了某些領域的人文生態。也許,這才是一些問題屢禁不止、難以根除的最根本的原因吧。「知名環境領域專家」和「重要省份科技廳長」到底是誰?正視問題、解決問題,不妨先從公開信息做起。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