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09月26日訊】關於房產稅,我只有一個看法,那就是我希望社會上下對房產稅的討論和辯論應該繼續下去,因為政府和百姓都對房產稅存在著很深的誤解。
大多數人不僅沒有理解房產稅在中國的財產制度、公共財政和法律上內存的邏輯悖論,還甚至天真地把推出房產稅當做降房價的救命稻草。個別城市匆匆進行房產稅的試點真是勉為其難了。
為什麼我說房產稅在中國被嚴重誤讀了呢?房產稅是對個人持有的私人財產的課稅。在西方的聯邦制國家,房產稅是地方和社區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而中國是以間接稅為主的國家,地方財政收入主要來自企業增值稅和流轉稅。
而且,就我曾經生活過一段時間的美國麻省劍橋市的經歷來說,在美國的社區一級的政府,房產稅給政府提供了一個公共品供給的正面激勵,因為有了好的基礎設施、好的學校和更好的治安,人們才願意移居到這個社區裡,才會去那裡購房。
這樣房價就會漲,社區政府徵收的房產稅收入也會增加。在這裡,我們看不到房產稅怎麼會降低房價呢?
實際上,徵收房產稅之後,稅款必須受監督並透明地花在社區的公共品項目(如治安、基礎教育、圖書館和養老院等)上。而改善了社區的治安和基礎設施,這只會再讓房產增值,拉高房價。
不少人相信,甚至輿論上讓人傾向於相信,中國徵收了房產稅,那些房產投資客們就會大量拋盤,至少短期內房價也就會應聲而跌。從重慶和上海的試點方案來判斷,大規模拋盤的現象應該不可能發生的。原因可想而知。
張五常先生最近寫文章說得很直白:在一個稱得上是市場經濟的社會中,沒有任何政府管制可以難倒富有的人!這是經濟學的黃金定律。
當年戴維德等大師就解釋得清楚:所有針對富人的政策都難不倒富人。例如提升得快的累進稅制,富人有拆解之道,負擔的主要是中層人士。價格管制呢?受損的主要是窮人。他們要排隊輪購,而輪到的永遠是質量最差的產品。任何干預市場的政策皆對窮人不利,因為他們的選擇範圍最小。
這是很多人不愛聽的大實話。既然是這樣,房產稅的起征就更有可能逐步抬高房價。此前《南方人物週刊》採訪原中南財經大學校長、財政和法律學者吳俊培教授時,吳直截了當地說:「起征房地產稅的想法,源於高層想藉此控制房價,因為房價實在太高了。實際上,這個觀點是有很大問題的。價是價,稅是稅。從理論上來說,有了稅以後,這個價格應該還會更高。按正常規律,房地產價格,沒有含稅應當低一些,有了稅之後反而更高。」
如果再要較個真,你就會發現徵收房產稅與中國的產權制度十分相悖,不僅邏輯上講不通,不能自洽,而且還產生一個有趣的悖論(這個悖論相當時期內根本無法解決!)。
我們知道,城市房價的上漲主要是地價上漲引起的,地面的建築物價值由於折舊的原因反而是要不斷減少的(有建築部門的專家說,最近20年來,中國的房屋期望壽命平均也就30年,這意味著其價值每年要折舊掉1/30)。
但中國的土地是國有的,房屋的擁有者並不享有土地的所有權,只是建築物的所有者。而房價中又包含有土地的價值。如果為了房產稅而重估房屋價值的話,無論從經濟學還是從法理上說,都應該把地價增值的部分扣除掉,而只應該對地面上的房屋價值的「增值」部分徵稅。
可是,由於地面上建築物價值的不斷折舊,房屋的重估價值必然會越估算越小。且不說房產稅如何影響房價,這豈不與徵收房產稅的初衷自相矛盾嗎?
我們必須明白,中國的人地關係和國情明顯不過,經濟發展中,房地產的價值絕不可低估。這些年來,隨著財富在民間的快速累積,一些大城市的房價快速上漲是必然的,因為為了財富增長而投資房產和移民置業是大多數中國人的首選,無可厚非。
而且,從歷史和經驗上看,房價有控制城市規模的功效,也發揮調節人口布局結構和產業升級的作用。至於一段時間裏出現的過高的房價,政府啟動金融手段加以抑制,是正道。
其實,除此之外,市場也有自我調節的機制在裡面,因為投資者知道房價過高,未來一段時間進一步升值的空間和速率一定不大,不必過於糾結。房產稅試點不可取,政府提供保障性住房的規劃卻大有文章可做。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