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針灸抑制胃酸 改善胃食道逆流(圖)

 2013-09-23 01:2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足三里。(照片提供/黃莉雯)

【看中國2013年09月23日訊】胃酸逆流至食道引起黏膜發炎,其症狀表現也相當多樣化。典型症狀包括:胸口灼熱感、胃酸逆流;非典型症狀包括:胸口悶痛感、喉嚨感覺異物阻塞感、慢性咳嗽,有些人甚至抱怨會有吐酸水、噯氣、口苦、口臭等。

胃酸長期逆流可引起食道潰瘍或是狹窄,胃酸的刺激可能誘使食道的鱗狀上皮細胞「變性」成柱狀上皮細胞,這是食道腺癌的癌前驅病灶,發生癌症的危險性較一般人高。

導致胃食道逆流的原因多與胃酸過多或是下食道擴約肌鬆弛相關,目前西醫針對胃食道逆流病人的治療是以制酸劑為主,其中以質子幫浦抑制劑(PPI)制酸作用最強,但仍有部分病人對藥物的治療反應不佳。臨床上一些非腸胃典型的症狀也較難借由PPI治療改善,且胃食道逆流在停藥後復發率極高,國外早已積極研究另類替代醫療選擇。

許多人對於針灸的印象也許只停留在疏經通絡止痛的作用,其實針灸治療也廣泛應用在內科疾病,如腸胃道的功能性疾病。許多研究已經證明了針灸具有調節腸胃蠕動的作用,包括促進胃部蠕動及排空,並且能夠抑制胃酸分泌,降低人體臟器對於疼痛的敏感度。對於胃食道逆流接受標準治療(一天一顆PPI)卻反應不佳的病人,有實驗發現,再加上針灸療程的治療效果是優於將藥物劑量加倍的效果。

中醫臨床治療胃食道逆流常使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如圖)、內關、中脘。其中「足三里」是胃經的合穴(經絡氣血匯聚進入臟腑之處),可以調理脾胃、補中益氣;「內關」可寬胸行氣,和胃降逆;「中脘」是胃經的「募穴」(臟腑氣血結聚之處),理中焦之氣,降逆止嘔。

借由針灸刺激這些穴位以調整腸胃功能,使病人胃酸逆流不適的症狀舒緩。

前述穴位皆為治療胃部疾患的基本用穴,民眾也可以平時自行按揉這些穴位調節氣血,作為養護脾胃的保健方式。

来源:自由時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