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和小貝通電話,「雖然我們都在美國讀書,在美國生活過,但是每一次深入瞭解美國,依然會發現很多美國精神的獨特之處,中國的教育和美國教育、中國的整個社會的發展水平和美國社會的發展水平相比,落後了整整一百年。這並不是教育這一個領域的錯,而是整個社會的信仰、國民的素質、政府的管理和教育者以及家庭的價值觀總體的落後。」。
在美國學習的路途中,很多朋友非常關注我。很多朋友問,「陽仔,怎麼照片中看起來那麼憔悴?」,謝謝大家的關心。這次行程安排的很緊,每天白天14個小時,晚上我還要處理近百封工作郵件,每天睡不到5個小時,而且還有時差,也是比較挑戰自己的極限。但是我覺得很幸福,在同齡人中,我的經歷很獨特,求學清華哈佛,任教美國中學,回國工作,管理中國最大的出國留學服務公司,深入考察和學習了80多個國家近200多所大學。這種視野和信息,讓我有充分和地比較。
美國不能浮光掠影地看,走進美國的深處,你能尋找到美國的精神,能思考為什麼這個國家在很多方面領先世界。以教育為例,我走訪了200多所優質的大學和中學,深感美國教育相對遠離商業,保留hands-on的教育傳統,比如哈佛大學,任憑你如何有錢有權,就是不擴招,就是堅持近400年的錄取傳統,這樣的學校保證了教育的品質,保證了學校的品牌;比如我走訪的很多中學,不急不躁,幾百年來好像一個個手工作坊,每一個出產的學生都能夠得到高品質的體驗。我和很多美國的老師和校長深入地交談,他們對於教育那麼地熱愛,甚至能夠念出一個全體同學的名字(當然,美國的私立中學和中國中學比,規模都比較小,一個年級也就100多人,這樣能夠保證學生獲得最充分的關注);美國教育確保了孩子們質疑能力、批判精神的成長和培養,也因為這種精神,喬布斯創造了蘋果,好萊塢創造了夢想,谷歌和facebook們打破了世界的距離。
精品的教育就是手工的傳統,正如愛馬仕一旦上流水線量產,愛馬仕是否還有價值?
反觀中國,我們急匆匆的腳步,遠離了教育本質中很多寶貴的東西。我們的基礎教育教室依然那麼擁擠,大學在沒有原則的擴招,很多教育者向權貴低頭甚至諂媚,失去了教育的獨立精神,整個社會缺失信仰和共同認知的價值觀,充斥著虛假的口號和謊言。而教育型企業在資本的驅動下,慢慢遠離教育的精神,追逐利益成了主導的價值觀。在教育屬性和商業屬性的平衡中,商業屬性輕易佔領了上風。
2008年我回國的時候,很多人找我諮詢留學,那個時候是「求學」,隔了5年,2013年,空氣污染越來越嚴重,房價離譜地漲,公立教育似乎停滯不前,更多人找我諮詢留學,這個時候「求學」成了「求生」,看到中國優秀人才的遠赴重洋,一方面祝福他們獲得了向世界學習的門票,另一方面感嘆我們的國家,為何讓「移民」這樣的話題成了工薪階層都會談論的話題?為何越來越多的父母,像逃亡一樣地送孩子出國,甚至不惜忍受家庭分離的痛苦。
如果人才逆差的趨勢一旦形成,我們的國家競爭力會越來越弱。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