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專家:中國已經過度投資(圖)
BWCHINESE中文網訊,中國中長期貸款佔比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以往有著良好的相關性,但在今年一季度末二者卻出現較大背離。儘管短期內投資還可能小幅回升,但卻暗示負債投資的效率降低以及長期金融風險上升。
2013年1-3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5.81萬億元,同比增長20.9%。這一增速較2012年末僅增長0.3個百分點,而較1-2月份還下降了0.3個百分點。
而在早先央行公布的2013年一季度金融數據顯示,新增人民幣貸款2.76萬億元,其中中長期貸款1.42萬億元,中長期貸款佔比從2012年末的35%快速上升至52%。
對企業而言,中長期貸款往往對應著固定資產投資的資金供給。因此一直以來,當年累計中長期人民幣貸款佔比和累計固定資產投資完成增速變化趨勢基本同步,尤其是自2011年二季度後,二者具有更加明顯的相關性。但在今年一季度末,二者走勢出現背離。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駐華首席代表李一衡4月15日發布其研究報告稱,中國已經過度投資,由於邊際效應遞減,中國未來要保證同等經濟增長,需要越來越大量的投資,所以這種發展模式不能持續。
研究報告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投資佔GDP的比重已接近50%。2007年至2011年,為克服世界金融危機帶來的負面效應,中國政府進一步提高了投資比重,中國這一時期已經過度投資。以投資佔GDP的比重來看,超出均衡水平12-20個百分點。
李一衡認為,中國過去20年間出眾的經濟增速與長期保持大規模投資有關,但由於邊際效應遞減,未來要保證同等經濟增長,需要越來越大量的投資,所以這種發展模式不能持續。在這一方面政府已經意識到面臨的挑戰,並且加快採取措施致力於調整經濟,減緩投資增長,並促進消費。
研究報告認為,由於中國投資的融資來源主要為國內儲蓄,所以中國爆發經濟危機的可能性較低。然而,並不意味著中國這種投資行為沒有成本和代價,相反,相應成本將通過各種隱性的財富轉移形式被分攤到其他各個經濟部門。
李一衡認為,中國高儲蓄率並不合理,因為在金融系統的控製作用下,實際上形成了居民和中小企業對大企業進行補貼和財富轉移。因此,當其他國家過度投資的高額成本通過銀行資金壓力或外匯市場危機形式爆發時,中國的經濟危機則可能發生在脆弱補貼系統的某一個環節。
報告稱,在金融部門作用下,在中國為高額投資進行融資所造成的巨大負擔實際上為居民所承擔,該負擔每年約為GDP的4%;同時,由於大企業被賦予了融資優先權,中小企業為獲得資本支付了更高的價格。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