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梁啟超教子良方(圖)

 2013-04-18 16:38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這真是:一家出了仨院士,九個兒女九棟樑。拋開他們成材的個人因素以及社會因素,和梁啟超在子女教育上的理念和方法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概括來講,梁啟超在子女教育上有三點突出的特色。

提供條件

在子女教育的問題上,一個重要的誤區就是父母企圖按照自己的人生理念和價值判斷去改造子女,像製造產品一樣重新創造自我,也就是說,是改造子女而不是引導子女。其實,子女是獨立的自我,個性、才情自有其特色,不可能是父母的再現,包辦代替是南轅北轍,絕對不可能行通。最重要的應該是為他們提供發揮自我、展示才華的必要的客觀條件,尤其是受良好教育的條件。當然,教育可分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它們都有其獨特的地位,但相對來講,學校教育具有根本意義,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只能是輔助性的。

從這個意義上講,所謂提供條件,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是為子女提供受良好教育的條件。這種十分淺顯的道理,梁啟超當然明白。所以他將主要精力放在學校教育上。他總是不計成本,大量投入。他寧肯別的方面節省一點,也絕不讓孩子上差一點的學校。在他的家信當中,常常勸導兒女們不要為上學的經費計較。

總起來看,他的孩子基本都受到了良好的學校教育。梁思順,畢業於日本女子師範學校;梁思成,先就讀於北京清華學校,後留學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獲碩士學位;梁思永,先就讀於北京清華學校,後往哈佛大學攻讀考古學和人類學;梁思忠,畢業於美國弗吉尼亞陸軍學校和西點軍校;梁思莊,先留學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後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習;梁思達,畢業於天津南開大學經濟系;梁思懿,先入燕京大學學醫,後又往美國南加州大學學習;梁思寧,先入南開大學學習,後因日本侵華,自願投奔革命,參軍抗日;梁思禮,先入美國普渡大學,獲學士學位,後就讀於辛辛那提大學,獲碩士和博士學位。梁啟超優越的家庭條件和子女們的聰明上進,再加上他的精心安排,使其子女都具有了現代知識。但當梁啟超發現他們的國學根底不夠時,一方面指導他們加強中國文化的學習,一方面又在家中開設了國學訓練班。其外孫女吳荔明記云:

「為了提高、充實孩子們的國學、史學基本知識,請了他在清華國學研究院的學生謝國楨先生來做家庭教師,在家裡辦起了補課學習組……課室就設在老房子——原來梁啟超所用的樓下的飲冰室書齋裡。據五舅(按大排行即梁思達)回憶,補課的課程為:國學方面:從《論語》、《左傳》開始,至《古文觀止》,一些名家的名作和唐詩的一些詩篇由老師選定重點誦讀,有的還要背誦。每週或半月,寫一篇短文。有時老師出題,有時可以自選題目。作文要用毛筆抄正交卷。史學方面:從古代到清末,由老師重點講解學習。書法方面:每天要臨摹隸書碑帖拓片(張猛龍),寫大楷二三張。每週有半天休假,無所謂考試。作業由老師批閱、審定。」

像梁啟超這樣舉辦高水平、有實效的家庭培訓班,在一般家庭是不可能的,但這種千方百計為子女提供學習條件的精神是值得推崇的。梁啟超還經常為子女購買圖書和各種學習用品,在其書信中有相當的篇幅是講購書的。1912年梁啟超一回到北京,就為遠在加拿大的大女兒梁思順買《東坡集》、《韓柳合集》等。為使二兒子梁思永在考古學研究上有所進步,梁啟超親自為他聯繫自費參加著名考古學家李濟在山西的考古發掘,甚至還和瑞典考古學家斯文赫定聯繫,讓梁思永自費參加其在西北的考古活動。為了讓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建築學上大展宏圖,他特意花巨資安排他們到歐洲度蜜月,細心考察歐洲的建築藝術。在培養兒女的問題上,梁啟超可謂不惜巨資,用心良苦。

給予理念

比起為子女提供充足的條件來,傳輸科學的人生理念也很重要。如果說,充足的條件是物質的,那麼,人生理念則屬精神的,二者缺一不可。雖然不能強迫子女接受甚至必須按照父母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度去生活,但畢竟父母有多年的生活積累,不乏經驗乃至教訓,將這些人生的感悟去告訴子女,影響子女,自然是子女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個方面。因為,從一定意義上講,生活理念決定人生的態度,甚至會左右命運的歸宿。所以,作為思想理論家的梁啟超,總是從哲理的高度把人生的一些基本理念,抓住有利時機,用通俗直白的語言告訴孩子們,希望他們少走彎路。梁啟超所談的人生理念涉及做人、心性修養、如何面對社會和面對自己等許多方面,而且感悟深刻,不僅對其子女有用,也是值得後人學習和研究的精神財富。將這些論述大體概括起來,精華的東西是:做人應該盡興、理智、隨緣。

所謂盡興,就是將興趣和能力發揮到極致。

梁啟超視興趣為幸福的源泉,成功的基石。他時常教誨兒女們對生活、對事業要有廣泛而濃厚的興趣。他斷言:一旦興趣沒有了,生活就索然無味了。梁啟超多次宣稱自己是個「趣味主義者」。他在一次演說中講:「假如有人問我,你信仰什麼主義?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義。有人問我,你的人生觀拿什麼做根柢?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柢。我生平對於自己所做的事,總是做得津津有味,而且興會淋漓,什麼悲觀啊,厭世啊,這種字面,我所用的字典裡頭可以說完全沒有。我所做的事常常失敗,然而我總是一面失敗一面做,因為我不但在成功裡面感覺趣味,就在失敗裡頭也感覺趣味。我每天除了睡覺外,沒有一分鐘一秒鐘不是在積極的活動,然而我絕不覺得疲倦,而且很少生病,因為我每天的活動有趣得很,精神上的快樂,補得上物質上消耗而有餘。」梁啟超就是用這種趣味的人生觀約束自己、指導自己,同時也影響和教育子女。當梁思成在美國學習建築學之後,他時刻擔心其學業太專而會感到單調,由單調又會導致乏味,乏味則會不思進取,生活苦惱。他多次去信和梁思成討論這個問題,其中一封寫道:

「我怕你因所學太專門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於單調,太單調的生活,容易厭倦,厭倦即為苦惱,乃至墮落之根源。再者,一個人想要交友取益,或讀書取益,也要方面稍多,才有接談交換,或開卷引進的機會。不獨朋友而已,即如在家庭裡頭,你有我這樣一位爹爹,也屬人生難逢的幸福;若你的學問興味太過單調,將來也會和我相對詞竭,不能領會我的教訓,你生活中本來應享的樂趣,也削減不少了。我是學問趣味方面極多的人,我之所以不能專積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內容異常豐富,能夠永久保持不厭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歷若乾時候,趣味轉過新方面,便覺得像換個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吐水,我自覺這種生活是極可愛的,極有價值的。我雖不願你們學我那氾濫無歸的短處,但最少想你們參採我那爛漫向榮的長處。」

在這裡,梁啟超是要梁思成等兒女們吸取他興趣廣泛的長處,並非強迫他們像他那樣興趣太多,以致不能成為某一點上最精深、最權威的專家。古人云:「哀莫大於心死。」所謂「心死」,就是對什麼都沒有了興趣。所以,生活當中,對周圍的事物有興趣是第一位的,興趣的多寡則是因人而異的。

梁啟超還特別強調支持興趣持久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希望,希望是成功的階梯。梁啟超一再告誡子女們要對生活充滿希望,萬萬不可悲觀。他在家信中說:「我以為一個人什麼病都可以醫,唯有‘悲觀病’最不可醫,悲觀是腐蝕人心的最大毒菌。」而悲觀的產生往往是源於過高估計自己,目標過高而達不到,於是常常悲觀失望。故而,梁啟超總是告訴子女們要時刻明白自己的性格和能力,不要好高騖遠,只要將自己的能力充分發揮出來了,就應該心滿意足了。

他說:「要各人自審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發揮其個性之特長,以靖獻於社會,人才經濟莫過於此。」又說:「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兩句話:‘莫問收穫,但問耕耘。’將來成就如何,現在想他則甚?一面不可驕盈自滿,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餒,儘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裡是哪裡,如此則可以無人而不自得,而於社會亦總有多少貢獻。」梁啟超在這裡講得非常真切、客觀。人的能力各異,只要盡情發揮出來了,就應該快活和滿足。如果能具有梁啟超這樣的生活體認、濃厚的生活興趣和持久地去釋放自己的能力,快樂和幸福就不可能不伴隨著你。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個人的性格具有決定意義,所以梁啟超的「盡興」,本質上是「盡性」。

所謂理智,就是用理性約束感性。

梁啟超的情感極其豐富,連寫文章都「筆尖常帶感情」。他認為生活固然需要理性,但太理性了,生活就枯燥無味了。梁啟超在一次演講中講:「人類生活,固然離不了理智,但不能說理智包括盡人類生活的全內容,此外還有一極重要的部分——或者說是生活的原動力,就是情感。情感表現出來的方向很多,內中最少有兩件的的確確帶有神秘性的,就是‘愛’和‘美’。」但是,情感的展示必須「適度」,否則社會就失去了規範,是非顛倒,道德淪喪,所謂的「愛」和「美」,也不復存在,個人和家庭生活也會一團糟。所以,在梁啟超的家書中處處洋溢著熾熱的情感,也同時滲透著理智。他教育其子女任何時候都要頭腦清醒,用自己的智慧去理性地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即使是感情的事,也還是要有理性。

他在給孩子們的信中講:「青年為感情衝動,不能節制,任意決破禮防的羅網,其實乃是自投苦惱的羅網,真是可痛,真是可憐!」梁啟超這裡講的是他對自己的學生徐志摩的批評。眾所周知,徐志摩是個唯美主義者,只要他認定美的東西,包括愛情,就不顧約束地去追求。當他以第三者的身份得到陸小曼,並選定吉日良宵在清華舉行婚禮的時候,卻沒有料到被證婚人及他的老師梁啟超狠狠地教訓了一頓。梁啟超還將他的講話稿寄給他的孩子們引以為戒。可見,梁啟超希望自己的子女在處理感情的問題上,一定要以理智超越情感,發乎情,止乎禮,不可隨心所欲。

即使是交友,梁啟超也希望子女們要理智。他告誡二女兒梁思莊說:「莊莊多走些地方,多認識一些朋友,性質格外活潑些,甚好甚好,但擇交是最要緊的事,宜慎重留意,不可和輕浮的人多親近。」梁啟超越是到晚年,對兒女們理智的教導和關懷越多。大概是人老了,歷練多了,越來越認識到理智才能少走彎路,有智慧才有美好的生活。

所謂隨緣,就是對得失順其自然。人生總是要經歷不可迴避的挫折和失敗,能從容面對,那才是最重要的。經過無數次失敗的梁啟超深知這方面的重要性,他一再用自己的感受和體認去諄諄教導兒女們。梁啟超的基本思路是:遇到失敗或挫折首先要平靜地接受,任其自然;其次要看作是磨煉自己的好機會,妥善尋求解決的辦法,在克服困難中更上一層樓。當大女兒梁思順和女婿周希哲遇到失去工作的麻煩時,梁啟超致信解勸說:

「順兒著急和愁悶是不對的,到沒有辦法時一起捲鋪蓋回國,現已打定這個主意,便可心安理得,凡著急愁悶無濟於事者,便值不得急他愁他,我向來對於個人境遇都是如此看法。順兒受我教育多年,何故臨事反不得力,可見得是平日學問沒有到家。你小時候雖然也跟著爹媽吃過點苦,但太小了,全然不懂。及到長大以來,境遇未免太順了。現在處這種困難境遇正是磨煉身心最好機會,在你全生涯中不容易碰著的,你要感謝上帝玉成的厚意,在這個當口兒做到‘不改其樂’的功夫才不愧為爹爹最心愛的孩子哩。」

這樣苦口婆心、情理相融的勸慰,活現出梁啟超慈祥而負責任的家長的可人風貌。同樣,當其兒媳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不幸被炸身亡之後,梁啟超又情意深長地致信兒子梁思成解勸道:

「人之生也,與憂患俱來,知其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你們都知道我是感情最強烈的人,但經過若乾時候之後,總能拿理性來鎮住他,所以我不致受感情牽動,糟蹋我的身子,妨害我的事業。這一點你們雖然不容易學到,但不可不努力學學。」

對於突如其來的天災人禍、利害得失,唯一的辦法是泰然處之,積極應對。即使是個人的利益,也不要患得患失。因此,梁啟超給子女們開出的信條是:「大抵凡關於個人利害的事,只是‘隨緣’最好。」

梁啟超歸納的這些人生理念,確實是非常實際而精深的至理名言。但是,對于思想家來說,常常是知易行難。客觀地講,就是梁啟超本人,都未必能做得到,至於其子女能接受多少、踐行多少,就看其悟性和能力了。不過,梁啟超是盡到為父的責任了。

耐心關懷

家長關心子女,似乎天經地義,很難找到對子女漠不關心的父母,除非是有某種疾病或其他特殊的原因。但關心子女能夠耐心和關心到點兒上,則大有學問。梁啟超在這方面卻能做得很圓滿。他在給兒女講做人的大道理的同時,更注重生活細節的具體關懷,可謂大處引導,小處關心。兒女們上什麼學校,讀什麼專業,看什麼課外書,如何保養身體,如何培養業餘愛好,如何修身養性,如何勞逸結合等,他都會一一指導,詳細叮囑。二女兒梁思莊在加拿大留學時想家,他也會認真開導。他還費盡心思,親手裱糊了一個古典高雅的藝術品,裡面裝上他寫的條幅,取名「千里一笑」,贈給思莊。思莊由於剛到加拿大,英語還未過關,考試排到了十幾名,心情沮喪,梁啟超立即致信好言勸慰。後來梁思莊為盡快入大學著急,梁啟超立即致信開導說:

「至於未能立進大學,這有什麼要緊,‘求學問不是求文憑’,總要把牆基越筑得厚越好。你若見別的同學都入大學,便自己著急,那便是‘孩子氣’了。」

1923年5月7日梁思成因車禍受傷住院,梁啟超一方面從生活上、心理上關懷,一方面還指導他讀書,這樣既容易打發病床上的無聊時光,又增加了知識。他在給梁思成的信中說:

「吾欲汝以在院兩月中取《論語》、《孟子》,溫習諳誦,務能略舉其辭,尤於其中有益修身之文句,細加玩味,次則將《左傳》、《戰國策》全部瀏覽一遍,可益神智,且助文采也。更有餘日讀《荀子》則益善。」

梁啟超還特別注意向孩子傳授學習方法,尤其常向他們講述自己做學問的訣竅。他在給兒女們的一封信中寫道:「我國古來先哲教人做學問的方法,最重優遊涵飲,使自得之。這句話以我幾十年之經驗結果,越看越覺得這話親切有味。凡做學問總要‘猛火熬’和‘慢火燉’兩種工作循環交互著用去,在慢火燉的時候才能令所熬的起消化作用,融洽而實有諸己。」

至於兒女們的戀愛婚姻,梁啟超更是關心。大女兒梁思順和大兒子梁思成都是由他牽線搭橋,再讓兒女自由戀愛,促成婚姻。梁啟超對此頗感自豪。他在給思順的信中說:「我對於你們的婚姻,得意得了不得,我覺得我的方法好極了,由我觀察看定一個人,給你們介紹,最後的決定在你們自己,我想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即使是梁思成和林徽因赴歐洲旅行結婚的具體路線,尤其是回國路線,梁啟超也給安排得十分妥當。其致信遠在美國留學的梁思成說:

「你們由歐歸國行程,我也盤算到了。頭一件我反對由西伯利亞回來,你們最主要目的是游南歐,從南歐折回俄京搭火車太不經濟,想省錢也許要多花錢。我替你們打算,到英國後折往瑞典、挪威一行,因北歐極有特色,市政亦極嚴整有新意,必須一往。由是入德國,除幾個古都市外,萊茵河畔著名堡壘最好能參觀一二,回頭折入瑞士看些天然之美,再入義大利,多耽擱些日子,把文藝復興時代的美徹底研究瞭解。最後便回到法國,在馬賽上船。中間最好能騰出點時間和金錢到土耳其一行,看看回教的建築和美術,附帶著替我看土耳其革命後政治。」

如此精細而周密的安排,作為一個繁忙的社會活動家和大學問家是很少見的。梁啟超的兒女情深於此可見一斑。即使是在吃飯桌上,梁啟超一方面給孩子們以十分平等的地位,一方面也不忘給子女們傳播各種知識。吳荔明記稱:「當年在家吃飯時,除了梁家幾個較小的孩子不上桌吃飯,每天都有一大桌人吃飯,大多是親戚寄養在這裡的孩子。天津家中吃飯也很自由,公公坐在中間,必等人都到齊後,由他先拿起筷子才能開始吃,他在飯桌上天南海北不停地講。誰先吃完飯誰可以先走,有時公公和婆婆吃得慢,最後只剩下他們兩人,也毫不介意,他仍和婆婆興致勃勃地聊天。誰吃完了離開桌子,又過一會兒再回來吃些菜,都不會受到任何干涉,因此,全家把吃飯看作是每天團聚交流感情的好時光,既可飽餐一頓,又可聆聽公公有趣的談話,每到這時大家都無拘無束地圍坐在一起,十分高興。」

總而言之,梁啟超對兒女的關懷的確是無微不至。特別是作為一位父親,尤其像梁啟超這樣一個名揚海內外的大人物,能夠如此耐心而持久地關心兒女者,真是鳳毛麟角。梁啟超確實是當之無愧的好父親。

来源:文哲的博客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