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曾經的那些風俗習慣日益遠去(7)(組圖)

 2013-03-24 13: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五十一、晉‧飲菊花酒

九月採菊釀酒香,來年開壇又重陽。暢飲何必陶隱士,難得佳節入醉鄉。

黃曆九月九日,二九相重,稱為‘重九’。古人認為九是陽數,所以又稱‘重陽’。漢代已有重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的風俗。飲菊花酒的時代,一般認為是從晉代陶淵明賞菊飲酒而來的。南朝檀道鸞《續晉陽秋》載:某年重陽,陶淵明在家中東籬下彈琴賞菊時,忽然想要飲酒;恰好有一白衣使者挑擔前來送酒,於是立即暢飲,並寫下名詩《九日閑居》。晉代干寶《搜神記》中還記載釀造菊花酒的方法。

 

五十二、唐‧登樂游原

樂游原上游人多,重九登高樂如何。留戀夕陽無限好;寸陰難買莫蹉跎。

據《續齊諧記》載,東漢桓景跟費長房學道術。一日,費告知桓:九月九日有大災,可速回家,讓全家插茱萸,登高飲菊花酒,即能免災。從此形成一種風俗。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是茴香科植物,據說戴其莖、花有避疫的功效。李白《宣州九日寄崔侍御》詩:‘九日茱萸熟,插鬢傷早白。’杜牧有《九日齊山登高》詩。

五十三、宋‧冬舂

一年辛苦到臘中,舂米碓杵運成風。篩簸分藏三日畢,除夕香滿飯盎馨。

江南至臘八日,家家舂米。因臘月米較堅實,舂時可少損耗。南宋範成大有《冬舂行》詩云:‘臘中儲蓄百事利,第一先舂年計米。群呼步碓滿門庭,運杵成風雷動地。篩勻箕健無粞糠,百斛只費三日忙。齊頭圓潔箭子長,隔籬耀日雪生光。土倉瓦龕分蓋藏,不蠹不腐常生香……’

五十四、宋‧饋歲

不計酒食與野鮮,每逢歲暮送年盤。饋贈雖少風淳厚,友鄰情誼溢山川。

北宋時,年底人們互贈禮物,稱為‘饋歲’。蘇軾有《饋歲》詩。南宋周密《武林舊事》載:一入臘月後,路上便可見挑擔者送酒肉。稱為‘送年盤’。不計送多少,主要在表示祝賀。

五十五、清‧賣春聯

塾中先生不甘貧,書寫春聯賣斯文。當眾揮毫顯身手,自誇筆力勝右軍。

據《宋史·蜀世家》載:後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是我國最早的春聯。宋代春聯仍稱‘桃符’,但聯語則不限寫於桃符,而多貼於楹柱,稱為‘楹聯’;且用粉紅箋寫出,稱為‘春貼紙’。據明代陳雲瞻《簪雲樓雜話》記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副,帝微行時出觀。’由於朱元璋的提倡才使‘桃符’改稱並真正成為‘春聯’。清代《燕京歲時記》載:‘自入臘以後,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以圖潤筆,祭灶之後,則漸次粘挂,千門萬戶,煥然一新。’臘月間,私塾先生寫春聯賣,乃是常見的事。清周宗泰《姑蘇竹枝詞·春聯》中說:‘學書兒童弄筆勤,春聯幅幅賣斯文。人來問價增三倍,不使鵝群籠右軍。’連上學兒童也來賣春聯了。

五十六、清‧喝豆粥

喜到初八臘月天,門前舍豆俗相沿。信士弟子熬粥夜,念佛聲聲結善緣。

約在南北朝時,我國民間受佛教寺院臘月初八吃‘七寶五味粥’的影響,形成了吃‘臘八粥’風俗。《東京夢華錄》中說:十二月初八日,請寺僧送七寶五味於門徒飲,謂之臘八粥。《揚州風土小記》載:臘月八日前,寺院和尚聚數十黃衣,沿門托缽而乞米,名曰‘乞臘八米’。清代的臘八粥製作更為精美,如《燕京歲時記》稱‘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棗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天津民俗,臘月初八日,作佛會,亦舍豆。善男信女先於夜間捻豆做粥。每捻一豆,念佛一聲,曰結緣豆,粥熟,則施臘八粥於行人。

五十七、宋‧祭灶

時屆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酒糟塗灶醉司命,男兒酌獻女兒避。

我國古代奉祀的灶神,即是火神祝融,《禮記·禮器疏》:‘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認為灶王上天向玉皇大帝打報告的事,在晉代早已有之。晉葛洪《抱樸子·微旨》:‘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東京夢華錄》:‘都人至除夜,備酒果送神,以酒糟塗灶門上,謂之醉司命。’後來祭灶移至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又稱‘小年’。範成大《祭灶詞》:‘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中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在灶王像前供糖果、清水、料豆和秣草,然後將舊像焚之,謂之送灶;除夕又買新灶王畫像供上,謂之迎灶。民間還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風習,故祭灶僅限男子。

 

五十八、清‧吃灶糖

歲暮方思媚灶王,香瓜元寶皆麥糖。粘口何需多如此,買顆先令小兒嘗。

在祭灶時,用飴糖塗灶神之口,以求‘上天言好事’;古代的飴糖,或稱膠牙餳,或稱灶糖,又稱關東糖。入臘之後,街市便有賣用麥糖製成的糖瓜、糖葫蘆、糖元寶、芝麻糖、蓼花等。清文人厲鶚有《膠牙餳》詩:‘節物關人意,殘年一碟添。蓼花分點綴,粉繭共粘。’

 

五十九、清‧跳灶王

年關催人諸事忙,乞兒結伴扮灶王,敲竹歌噪門前舞,賞錢好言稟玉皇。

《清嘉錄》載:‘乞兒三五人為一隊,扮灶公、灶婆,各執竹枝噪於門庭以乞錢,至二十四日止,謂之跳灶王。’清詩人周宗泰《姑蘇竹枝詞·跳灶神》云:‘又是殘冬急景催,街頭財馬店齊開。灶神人媚將人媚,畢竟錢從囊底來。’人們要‘跳灶王’主要是討好灶神,保佑來年賜福。

 

六十、宋‧燒火盆

春前五日夜初更,排門燃火如晝晴。兒孫圍坐雞犬忙,迎得來歲好收成。

江南水鄉在臘月二十五日夜初更,家家燒火盆。南宋範成大《燒火盆》詩云:‘春前五日初更後,排門然火如晴晝。大家薪干勝豆秸,小家帶葉燒生柴。青煙滿城天半白,棲鳥驚啼飛磔格。兒孫圍坐犬雞忙,鄰曲歡笑遙相望。黃宮氣應才兩月,歲陰猶驕風栗烈。將迎陽艷作好春,正要火盆坐暖熱。’

来源:網文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