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曾經的那些風俗習慣日益遠去(2)(組圖)

中國古代風俗百圖11-20

 2012-02-02 14:56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十一、清‧猜燈謎

彈壁燈貼三面題,摩肩搭背來猜謎。本似前朝射覆事,文思機敏方解疑。《武林舊事》等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富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戲雜陳。詩謎書於燈,映於燭,列於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好謎者更組織有謎社。謎社在清代亦極為流行。如光緒年間有竹西後社、射虎社,萍社等燈謎組織;其間謎手雲集,每以茶館酒肆,或在自傢俬宅作為燈謎活動場所。或研究探討;或張燈懸謎,招引猜射,娛樂民眾。謎燈有四面,三面貼題籤,一面貼壁,此燈又名彈壁燈。猜中者揭簽,獲小禮品留念。清家震濤有《打燈謎》詩云:‘一燈如豆挂門旁,草野能隨藝苑忙。欲問還疑終繾綣,有何名利費思量。’

十二、清‧請紫姑神

元宵之夜請紫姑,保佑吉祥賜安福。終歸女兒同情意,焉辨荒唐事有無。劉向《異苑》載:‘紫姑本人家妾,為大婦所妒。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作其形迎之,祝云:‘子胥不在(雲是其婿),曹夫人已行(雲是其大婦),小姑可出」。於豬欄邊或廁邊迎之,捉之覺重,是神來也。’後來成為傳說:唐代壽陽刺史李景,納何媚為妾;為大婦曹氏所嫉。正月十五日夜,殺何於廁中。天帝憫之,命何為廁神。《荊楚歲時記》:‘其夕迎紫姑,以卜將來蠶桑,並佔眾事。’故民間每於正月十五夜用畚箕為架,以扶乩形式迎接她降臨,請她保佑蠶桑豐收,人畜平安。陸游曾有詩譏之:‘孟春百草靈,古俗迎紫姑。廚中取竹箕,冒以婦裙襦。豎子夾扶持,插筆祝其書。俄若有物憑,對答不須臾。豈必考中否?一笑聊相娛。詩章亦間作,酒食隨所須。興闌忽辭去,誰能執其祛。持箕畀灶婢,棄筆臥牆隅。幾席亦已徹,狼藉果與蔬。紛紛竟何益,人鬼均一愚。’雖為一種迷信活動,實則含有對舊社會不幸婦女的深刻同情,並希望她有保護善良人們的神力。

十三、元‧結羊腸

元宵初過猶自忙,家家女兒結羊腸。含情暗思心中語:何時得似雙鴛鴦。《霏雪錄》:‘北方士女正月十六日用舊曆紙九道為繩,亂結以首尾,聯屬者為兆,謂之結羊腸。’

十四、清‧走百病摸門釘

元宵雪襯一燈紅,走百病後摸門釘。但願來年生貴子,不枉今番寒夜行。清《月日紀古》卷一:‘燕城正月十六夜,婦女群游,其前一人持香辟人,名辟人香。凡有橋處,相率以過,名走百病。又暗摸前門釘,中者兆吉宜子。’正月十六日走百病,蓋婦女藉此節日可以走較遠的地方,實為一種健身活動。而已婚不孕的婦女,摸城門釘,取‘添丁’之意,希望來年可生子。清李孚青《都門竹枝詞》:‘女伴金箍燕尾肥,手提長袖走橋遲。前門釘子爭來摸,今年宜男定是誰。’

十五、唐‧送窮

年年晦日送窮神,柳車草船載出門。瀝酒再拜早離去;老窮方走新窮臨。送窮之俗,自漢已有之。西漢揚雄有《逐貧賦》。據《金谷園記》云:‘高陽氏子瘦約,好衣敝衣食糜。人作新衣與之,即裂破以火燒穿著之。宮中號曰窮子。正月晦日巷死。今人作糜,棄破衣,是日祀於巷,曰送窮鬼。’傳說窮神穿破衣,吃稀飯;在正月最後一天死去。人們在這天熬粥、扔破衣、結柳為車、縛草為船,在巷口焚之。祝送窮神,永不回來。至唐仍有此俗。韓愈有《送窮父》文;姚合有《晦日送窮》詩:‘年年到此日,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

十六、宋‧春社

千尋古櫟笑聲中,此日春風屬社公。割肉卜瓦餘風在,更喜暢飲治耳聾。立春後第五個戊日是春社日。古時以村為單位祭祀社神,祈求豐收。祭社神先立社,在土壇上用石砌屋,無頂,上貼‘社稷之神’紅紙,祭祀後,撒肉四周以餉烏鴉。《荊楚歲時記》:‘社日,四鄰並結宗會社,宰牲牢,為屋於樹下,先祭神,然後享其胙’。宋梅堯臣有《春社》詩云:‘年年迎社雨,淡淡洗林花。樹下賽田鼓,壇邊伺肉鴉。春醪酒共飲,野老暮相嘩。燕子何時至,長皋點翅斜。’

十七、宋‧斗草

社下燒錢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歸。青枝滿地花狼藉,知是兒孫斗草來.範成大《四時田園雜興》中‘春日雜興’曾描述兒童斗草情形。見畫中題詩。蓋江南春早,立春草長,兒童互相用草角力,堅韌者勝,折斷者敗。

十八、宋‧迎富

古人採蓮攜鼓游,今朝雜花插滿頭。相隨郊外游一日,迎富即是忘憂愁。二月二日迎富風俗由來甚古。《歲華紀麗》載:早在有巢氏時代,有人在這天要了一個小孩回家養活,從而家富。後人便在這天到野外採蓬葉以代子,向門前祭之。又《天祿積餘》載:秦代在這天攜鼓到郊外遊玩,朝出暮歸,名為迎富。南宋魏了翁有《二月二日遂寧北郭迎富》詩云:‘才過結柳送貧日,又見簪花迎富時。……裡俗相傳今已久,漫隨人意看兒嬉。’

十九、周(鄭國)‧踏青

溱洧河畔鐘鼓交,踏青遊人樂陶陶。紅男綠女佩香草,兩情相悅贈芍藥。《詩經·鄭風》有一首民歌《溱洧》,其中說:一對青年男女,要到溱洧二河邊上去看集會,他們相互逗笑,並贈送芍藥。高亨《詩經今注》說:‘鄭國風俗,每逢春季的一個節日(舊說是夏歷三月初三的上巳節),在溱洧二河的邊上,舉行一個盛大的集會,男男女女人山人海地來遊玩。這首詩正是敘寫這個集會。’實際上,鄭國的上巳節是我們已知的最早的情人節。後來才移到七月七日。

二十、晉‧流觴賦詩

修禊文會聚溪頭,羽觴載酒曲水流。酣飲賦詩聯佳句,留得美名在士儔。《論語》:‘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證明周代已有到水邊洗滌污濁、消災祛病之俗。所謂修禊,即指臨水洗濯以除不祥。到晉代,變為臨水流杯的文人聚會。《荊楚歲時記》:‘三月三日,四民並出江渚池沼間,臨清流,為流杯曲水之飲。’東晉時,王羲之曾於上巳在會稽山陰蘭亭舉行修禊之會,並作有《蘭亭敘》。

来源:網路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