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李沆「聖相」之名是怎樣煉成的

作者:晏建懷  2013-03-21 12:05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宋初那些宰相中,李沆並不是最受後人追捧的。論氣度,他不如範質一樣忍辱負重,論資歷,他不如趙普一樣開國有功,論為人,他不如寇准一樣剛烈執拗。然而在當時,他卻受到了士大夫的熱烈追捧,交口讚譽,人稱「聖相」,名聲顯赫如範質、趙普、寇准者,也沒有人冠以如此美名。那麼,李沆「聖相」之名是怎樣得來的呢? 

埋頭工作,心無旁鶩

李沆(947—1004年),字太初,洺州(今河北永年縣)人,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甲科進士,歷任著作郎、右補闕、知制誥等,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出任過短短一年的參知政事,隨即因故被罷,復用後任過一些州府的一把手。轉機是後來宋太宗由於長子趙元佐瘋了,二子趙元僖死了,確定第三子趙恆為太子。當時,他要給太子物色一個學問深厚、品德高尚、口碑良好的老師,經過反覆篩選,最後選擇了李沆,任命為禮部侍郎兼太子賓客,詔書中還明確要求趙恆對李沆執師傅禮。從這一系列安排可以看出,宋太宗在離世讓位之前,的確在為兒子精心物色顧命大臣。

趙恆不久接班,是為宋真宗。鑒於師徒朝夕相處,配合默契,便順理成章地任命李沆為宰相。雖然與皇帝有師徒之交,情同手足,但李沆卻從沒打算利用這層關係當寵臣、謀私利、除異己,他不像那些靠在潛邸當奴才,然後隨著主子飛升而內心膨脹,肆無忌憚地貪污納賄的勢利小人,他當宰相,政治理想高於物質要求,國家利益重於個人得失。

宋真宗繼位後,北有遼國不斷騷擾,西有西夏虎視眈眈,內有益州(今四川成都市)王均叛亂,可謂內外交困,風雨飄搖,穩定成了壓倒一切的頭等大事。面對複雜的國內國外形勢,李沆以殫精竭慮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工作。他埋頭工作,寡言少語,尤其不喜歡客套之辭,有人送他一個「無口匏」的外號,意思是沒口的葫蘆。弟弟李維把這個說法轉告他,他說:「我不是不知道人家的議論,只是士大夫們的真知灼見,大都在朝堂上或奏折中表達了,我都把它們落到了實處,其他還有什麼可說的呢?加上北有契丹,西有夏人,國家大事繁多,必須加緊時間研究對外防禦、對內穩定之策,時不我待啊。至於同大家一起談天說地,討論是非功過,難免互相吹捧,這是我不願意的。」不僅如此,他甚至對工作專注到了忘我的境地,心無旁鶩。有一次,他家庭院中的圍欄壞了,妻子故意不讓下人去修理,倒要看看老頭子會不會關注一下。誰知,一個多月過去了,天天從圍欄邊經過的李沆,卻從沒提及要修理修理,妻子問其故,李沆回答說:「豈可以此動吾一念哉!」

嚴於律己,杜絕奔競

做官就是做人,做人決定做官,尤其是宰相這種主持朝政、協調上下、以落實國家大政方針為己任的朝廷重臣。態度過於曖昧,難免為君子所詬病;言行有失檢點,恐怕為小人所利用。當宰相,首先得嚴於律己,把一個「人」寫端正,才能在朝廷各色人等間昂起頭、挺直腰。宋代葉夢得在《避暑錄話》中記載說:「李文靖(沆)為相,專以方嚴重厚,鎮服浮躁,尤不樂人論說短長附己。」意思是李沆做人方正、嚴格、慎重、厚道,尤其不喜歡人家打擊異己來吹捧自己,使那些急功近利、希望通過拍馬屁與自己套近乎的人無縫可鑽。

當時,戶部員外郎、知制誥胡旦因故被貶到坊州(今陝西黃陵縣)任團練副使,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也未見朝廷重任他的消息,因為曾與李沆同為知制誥,心想老同事、老交情當宰相,還不提拔重任自己?便以祝賀李沆拜相為由,給他寫了一封賀信。不過,祝賀就名正言順地祝賀吧,他卻在信中歷數前任宰相的不是,說什麼:「呂參政以無功為左丞,郭參政以酒失為少監,辛參政以非材謝病優拜尚書,陳參政新任失旨退歸兩省」(《避暑錄話》),只有他李宰相才是德才兼備、眾望所歸,把李沆捧上了天。李沆一看,十分不快地說:「我難道真像信中說的那麼優秀嗎?不過是機遇好罷了。背著人家說壞話,我是不會這樣做的,何況為了抬高一人而打擊四人!」李沆任相期間,胡旦始終沒得到重任。

堅持原則,光明磊落

李沆最大的特點,就是善於做皇帝的工作,常常規勸皇帝做有利於穩定、有利於團結的決斷,阻止那些不利於穩定、不利於團結的決斷,甚至不怕雷霆震怒。一天,宋真宗讓侍從拿著冊立劉氏為貴妃的手諭送給李沆,讓他辦理一下。李沆一看不符合制度,便當著侍從的面用蠟燭燒掉了皇帝的手諭,並讓其轉告皇帝:「就說我李沆認為這樣做不妥」,使宋真宗最終取消了這個決定。駙馬石保吉請求擔任使相(宋初以皇親國戚、留守、節度使等加侍中、中書令、同平章事者皆稱使相),宋真宗又來徵求李沆的意見。皇帝想提拔自己的女婿,還不是一句話的輕巧事兒?找你商量是看得起你,這種你好我好大家好的順水人情還不知道做?誰知李沆卻說賞賜、加封的做法,都得有其理由。石保吉雖是內戚,但一無政績,二無戰功,如此加封,恐怕會招來非議,「賞典之行,須有所自。保吉因緣戚裡,無攻戰之勞,臺席之拜,恐騰物議」(《宋史•李沆傳》),最後硬是沒讓這個駙馬爺得到提拔。

李沆之所以能夠如此堅持原則,關鍵是他為人光明磊落,做事心底無私。當時,士大夫流行給皇帝寫密奏,看誰不滿意了,就到皇帝那奏一本,反正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但李沆從不寫這樣的奏折。宋真宗問他:「大家都寫密奏,為什麼獨獨不見你的?」李沆回答說:「我是宰相,公事都能開誠佈公,何必用密奏?那些向您呈密奏的,不是挑撥離間,就是花言巧語,我對這種行為非常厭惡,怎麼還會去效仿呢?」

不謀私利,淡泊榮華

作為宰相,手裡掌握著人權財權,找他跑官要官的擠破門檻,給他送錢送物的絡繹不絕,李沆一律以自己的方式拒絕。《宋史•李沆傳》說:「沆性直諒,內行修謹,言無枝葉,識大體。居位慎密,不求聲譽,動遵條制,人莫能幹以私」,說明李沆正直寬厚,行為謹慎,心懷全局,嚴於律己,不追求政績,不沽名釣譽,凡事按制度辦理,這樣,誰也別想從他這裡達到以權謀私的目的。是啊,只要自己內心沒有花花腸子,沒有利益的爭奪與人情的糾葛,誰又能把自己拉下水同流合污呢?在主觀和品性上,李沆是過得硬的,他貪心不大,慾望不強,非常知足。人家當宰相,住的都是豪華別墅,他當宰相,府第狹小,空間逼仄,議事廳門外僅容一匹馬調頭,有人勸他建座大宅子,他卻說:「身食厚祿,時有橫賜,計囊裝亦可以治第,但念內典(佛教徒稱佛經為內典)以此世界為缺陷,安得圓滿如意,自求稱足?今市新宅,須一年繕完,人生朝暮不可保,又豈能久居?巢林一枝,聊自足耳,安事豐屋哉?」(《宋史•李沆傳》)他的理由是,國家的俸祿和皇上的賞賜都十分豐厚,按說建座寬敞的宅子是沒什麼問題的。不過,正如佛典所言,世界是有缺陷的,怎能事事圓滿、件件稱意呢?建新宅,少說也要一年,人生朝不保夕,又豈能讓人長久安居呢?鳥把巢安置在一根小枝上就已經非常滿足了,我又何必費神費力去追求住宅的寬敞呢?

一個天天在名利場上打滾的人,一個大筆一揮就黃金萬兩的宰相,能把榮華富貴與物質享受看得如此透徹,真是難能可貴。而更為難能可貴的是,無論是在多事之秋還是在承平之日,李沆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始終保持居安思危的工作狀態,甚至對於皇帝,也想方設法使他勤政,逼他務實。時人有段子說:「李相太醒,張相太醉」,張是張齊賢,與李沆同為宰相,張齊賢因好酒罷相,而李沆卻任相至終,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李沆為人處世和對待工作的態度。王旦也曾經與他搭檔任參知政事,當時西北戰事頻仍,宰相們忙於研究與調度,常常通宵達旦,工作異常辛苦。有一天,王旦面對李沆嘆息道:「我們哪天能坐享太平、悠閑自在呢?」李沆說:「有些憂慮和辛苦,倒是件好事,可以讓人時時保持警惕,即使某天真的四方平安了,朝廷也未必能高枕無憂。」後來,契丹和親,戰事稍息,王旦問李沆有什麼看法,李沆說:「好倒是好,只不過皇上恐怕會漸漸心生奢侈的想法了。」李沆仍然天天選擇災情、盜賊的情況向皇帝報告,王旦說大可不必拿這些小事去煩皇帝,李沆則認為皇帝還年輕,應當使他懂得天下的艱辛、百姓的苦楚,否則,血氣方剛的他,不沈迷聲色犬馬,就會大興土木,勞民傷財之事必然接踵而至,「人主少年,當使知四方艱難。不然,血氣方剛,不留意聲色犬馬,則土木、甲兵、禱祠之事作矣。吾老,不及見此,此參政他日之憂也」(《宋史•李沆傳》)。李沆死後,天下稍稍安定,宋真宗果然大營宮觀,大搞勞民傷財的祭祀活動,王旦勸說也毫無作用,無可奈何之際,他回想起李沆當年的話,簡直佩服之至,不禁感嘆道:「李文靖真聖人也!」

李沆任宰相的幾年當中,是整個宋朝國內外最平靜的幾年,戰火稍息,局勢漸穩,經濟和社會呈現繁榮之態。這種局面的形成,作為宰相的李沆功不可沒。可惜,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七月,李沆便因病逝世,年僅58歲。李沆死後,再也沒人敢在宋真宗面前堅持原則、規勸勤政了,東封西祀也好,賣國求榮也好,都順著他隨心所欲,王欽若、丁謂等一幫宰相更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鼓動皇帝搞花架子,以至邊境戰火復燃,國內盜賊紛起,李沆時代的大好形勢,終於一去不復返了。

来源:新浪博客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