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發展至今已22載,而財務欺詐、內幕交易、權錢交易依然大行其道。究其根本,IPO審批制可謂亂象之源,對此社會已有共識。
IPO審批制的危害大致可以羅列如下:(1)扭曲IPO供求關係,導致市盈率長期處於高位的堰塞湖,破壞證券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2)高市盈率創造了巨大套利空間,也刺激了上市公司造假衝動;(3)IPO審批制把上市融資變成了少數人的特權,成為腐敗的溫床;(4)證監會把審批作為主業,導致監管職能嚴重邊緣化,可謂本末倒置。
在這樣的市場中,公司忙於融資、套現,沒有長期成長的動力,投資者行為(甚至包括基金等機構投資者)嚴重短期化,年換手率一直處於世界領先水平,一家上市公司(600137)居然在15年內更名12次,這樣「雷人」的記錄可謂中國股市的恥辱。各級政府也是亂象的推波助瀾者,屢屢通過稅收優惠、補貼、重組,創造出股市眾多的「不死鳥」(例如「京東方」)。被寄望成為「中國的納斯達克」的創業板,最終證明成了「業績變臉板」。
市場派學者型官員郭樹清出任證監會主席後,平均每四天推出一項新政策。但是「IPO不審行不行」最終被證明僅僅是一問而已;被寄予厚望的新退市政策,也因為遭遇反對而草草收場。可以說,「郭樹清新政」已經敗下陣來,中國股市依舊未能走出「低水平重複」。
儘管IPO審批制的弊端已有共識,但要廢除這一制度卻是相當艱難。雖然從2000年開始,中國的證券發行制度由審批制改為「核准制」,但其實換湯不換藥,核准制不過是穿了個「馬甲」的審批制而已。
從IPO審批制到註冊制的轉變,需要面對一個阻力、一個恐懼。
所謂阻力,當然是指既得利益集團。通過PE腐敗等方式尋租,不僅收益快、獲利驚人,而且非常隱蔽,可謂理想的尋租場所。在中國,很少有哪項權力能夠與IPO審批權相媲美。上市已經變成「範進中舉」式的暴利機會。高西慶早在1996年就預言:「讓證監會放棄審批權,對一個從計畫經濟脫胎的體系而言,無疑需要一場靈魂深處的革命。」2013年1月《財新網》在「發審的秘密」專題報導中,已經充分揭示了IPO尋租的利益鏈條,證監會不應繼續保持沉默,應該展現「關公刮骨療毒」的勇氣。
所謂恐懼,即所謂「審批之下還這麼多公司造假,如果不審批豈非更亂?」這種論調其實在邏輯上講不通:(1)審批制導致IPO供求關係扭曲,進而創造了造假激勵,因此審批制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問題的製造者;(2)證監會在審批制下,既無能力也無動力去識別造假者。回顧中國證券市場歷史,造假者被識破的情況主要包括:自我暴露、媒體發掘、公眾舉報。而靠證監會發審委識別造假,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3)在審批制下,尋租的巨大誘惑,使得審批制往往成為造假者的保護傘和遮羞布;(4)註冊制並非縱容造假者,相反,註冊制關注的是信息的強制性充分披露,只要信息披露充分,保障媒體的報導權利,鼓勵公眾舉報,相信那些造假者將無處遁形,這才是打擊造假的正途;(5)廢除審批制,證監會才能回歸其監管主業,嚴懲那些造假者,通過強大的震懾作用嚇阻造假者。
因此,中國股市的問題看似複雜,其實簡單,只要八個字就可以使中國股市獲得新生:放棄審批、嚴厲監管。
這樣的改革,當然會有陣痛。放棄審批制,上市企業數量增加,短期內股市下跌在所難免。但是要記住兩點:第一,這種下跌只是回歸合理價值而已。第二,只有供求關係合理化了,中國股市才能逐漸地擺脫低水平重複,走上價值創造的正規。因此,放棄審批制,短期利空,長則利好。
這樣的改革,當然有風險。不可否認,中國的執法環境還很不理想,類似雲南綠大地的案件提醒我們法治缺失帶來的危害。但我們必須知道,法治不完善是個給定的現狀。在彌補法治不完善的漏洞方面,媒體發掘和公眾舉報比證監會的審批要有效得多。因此,只要允許充分的媒體監督,放棄審批制就不會使股市變得更糟。
因此,放棄審批制,轉向註冊制,這不僅是中國股市獲得新生的唯一出路,而且並非像某些人擔心的那樣會帶來巨大風險。只要政治家決心不再讓股市成為權貴尋租的樂園,具有充分的改革誠意、敢於抓壞人的政治勇氣,願意引入充分的輿論監督,實現從審批制到註冊制的「驚險一躍」,其實將並不驚險。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