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的瑣事處處滲透著悠久的古文化
時下,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語言和行為,都是自然而然地運行著,和諧順暢地存在著。並不覺得在遵循某種規則,並不覺得在是在某個框架內活動。
然而,近讀《禮記》發現,我們時下的語言和行為,都是在延續著《禮記》的規範在活動。不得不讓人對我們悠久的歷史文明發出慨嘆!屈指算來,《禮記》距今已有三千年左右,這三千年,我們的日常行為,有的一直以《禮記》做出的規則為行為準繩。三千年來,中華民族的古老文明也曾有過干擾,和試圖改變,但都是徒勞的。北方民族對中原地區的大規模入侵,甚至主政(元,清),非但沒有改變大漢民族,他們自己倒是被同化了。看看清朝皇帝們的書法,都寫得很好啊,滿族人和漢族人已經沒有了明顯區別,這就是例證。
下面我們就看看「日常瑣事是怎樣處處滲透著悠久的古文化」的:
(一)平時做家長的,都要求孩子: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或者比喻為:行如風,坐如鐘,站如松。在《禮記》「曲禮上」中就有要求:「若夫坐如屍,立如齊。」屍:古代用活人扮作先祖形象以代先祖之神位,接受拜祭,此人即稱為「屍」。齊:通「齋」古人祭祀前齋戒。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坐,就要像屍那樣矜持莊重,站立,要像齋戒那樣恭敬嚴肅。
這就是古人要求的: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二)平日外出,必定要見到很多陌生人,大街上,公交車上等公共場所,見到不同年齡的人,我們會很自然地稱呼對方,「大爺,問個路。」「老奶奶,您好。」「大叔,借個火。」「小妹妹,讓讓路。」
這都是很自然的話語,其實,這都是古代規定好了的。《禮記》「曲禮上」要求:「年長以倍,則父事之;十年以長,則兄事之;五年以長,則肩隨之。」意思是說:比自己年長一倍的人,要像對待父輩一樣來侍奉。比自己年長十歲的人,要像對待兄長一樣來侍奉。比自己年長五歲的人,可與他並行而稍後一些。這就是規定了對待陌生人也要長幼有序。
(三)平時我們去串門,進了院子,都會大聲說:「家裡有人嗎?」或者「**在家嗎?」我們都知道,一聲不響往屋裡闖是不對的。
這些規矩在《禮記》中也有規定。「曲禮上」:「將上堂,聲必揚。」意思是:你將要進別家屋子時,一定要發聲示意。不可盲目闖入。
(四)平日,如果到別人家做客,當發現主人不斷地看手錶,那就是要客人走了,做好起身告辭的準備。
這在《禮記》中也有記載:「侍坐於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履,視日蚤莫,侍坐者請出矣。」意思是說:在君子身邊坐著,如果君子打哈欠,拿手杖,穿鞋子,看天色早晚,那你就應該請求辭別了。
(五)平日家裡待客,都講究適度。無度的揮霍鋪張,反而讓客人覺得不好意思。作為我們普通的平民之家,來了近親客人,弄幾個小菜,小酌幾杯便可。如果你無度的鋪張,弄來了「陽澄湖大閘蟹」「海龜鮑魚鯊魚翅」等等,結果弄的客人不好意思了。
古人講究平平淡淡才是真。《禮記》「禮器第十」載:「至敬無文,父黨無容,大圭不琢,大羹不和。」意思是:表示尊敬並不一定穿上有文飾的衣裳,見到父輩沒必要講究儀容,真正的好玉石是不用彫琢的,最好的佳餚是不用佐料調和味道的。
僅舉幾例,來說明我們日常生活的習慣,是來自悠久的古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