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如何破解中國產能過剩迷局?

作者:胡月曉  2012-12-19 09:24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近期召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未來中國經濟運行面臨的風險和挑戰,在宏觀上表現為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和產能相對過剩的矛盾有所加劇,對應的解決之道是加快產業結構調整,「關鍵是深化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

同時,會議明確指出,化解產能過剩矛盾是產業結構調整的工作重點,策略是「利用國際金融危機形成的倒逼機制」。 筆者認為,從中國產能過剩形成的原因和表現看,如果金融危機不能逼出進一步的金融改革,尤其是在金融市場多元化方面取得進展,那麼即使是全國一盤棋的經濟布局和產業規劃,對產能過剩問題的化解,也幫助有限。

中國企業的「圈地情結」和產能過剩

庫存過多和產能過剩是當前低迷經濟格局在企業層面的主要表現,前者可短期內自動消除,後者則不會自動消除且影響長期,因而成為當前中國經濟走出困境的主要矛盾。2011年,在明白反危機刺激的過度擴張行為不可持續後,中國經濟進入了補庫存後的再度去庫存過程,過剩產能問題再度成為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現象。

為降低去庫存和去產能行為給經濟造成的不利衝擊,促內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應對之策隨即被提出。這種狀況說明,當前中國經濟運行中的深層次矛盾,並非單純是經濟週期問題。經濟週期問題,通常只需採用恰當的貨幣和財政政策組合就可解決,而中國當前的產能過剩和庫存過高問題,正是反週期政策作用的結果。按照改革開放以來「十年一週期」的粗略劃分,中國經濟在過去第三次經濟週期中的長期繁榮,並不是造成中國企業熱衷「跑馬圈地」的唯一原因。

「圈地——融資——上市」,盡快將企業做大,是中國企業過去成長的通用模式。中國企業過去的這一普遍做法和成長模式,導致了中國企業濃厚的「圈地情結」,以及盡快擴大產能的衝動。這種狀況直接導致了中國當前經濟產能過剩的困境。

三大因素導致普遍產能過剩

筆者認為,中國企業過去一直存在的「圈地情結」,是以下三大因素共同作用的產物。

1.經濟上升週期中提升市場份額的需要。無論是隨「入世」而來的外需市場的快速拓展,還是國內城市化快速發展帶來的國內市場擴張,宏觀層面上經濟總規模的提高總會帶來微觀層面上企業市場的擴大,在經濟快速上升週期中,不斷提高的市場需求筑就了企業做大的基礎。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雖然彼此間競爭激烈,但大都能通過市場細分找到各自的市場空間。誰能比別人更快的做大,誰就能擁有更大的市場份額。為滿足迅速膨脹的客戶需求,快速提升產能是企業這一時期的主要任務。在盡快做大的導向下,通過打價格戰提升市場份額是企業順利擴產的有效手段,而產品創新是比較吃力不討好的。

2.流動性擴張時期搶佔資產價格上升的先機。從進入新世紀後的2000年,到危機發生的2007年,中國貨幣存量由13.8萬億上升到了40.3萬億,7年間接近翻了3倍;危機更是給了貨幣擴張以超常規的推力,到2011年,中國貨幣存量又翻了1倍,達到85.2萬億元。而同期名義GDP,2000年中國名義GDP為10萬億元,2007年為26.6萬億,2011年為47.3萬億。2000-2007年間貨幣還並未超越GDP增長太多,但2008年後貨幣和GDP間的增速就被明顯拉開了,此這意味著大量超發的貨幣進入了資產領域。

貨幣超越GDP增長,我們稱之為貨幣深化程度提高。綜合縱向歷史比較和橫向國際比較,中國的貨幣深化顯然過高過快。中國的貨幣深化過程並未能保持資產和商品價格的穩定,資產泡沫和通貨膨脹隨之而生。在中國,貨幣過度深化更多地導致了資產泡沫的上升,具體表現投資品價格長期超越產出品價格的增長。從最近10餘年情況看,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超越同期消費品和工業品價格指數是一種常態。這種狀況直接導致了企業早投資、多投資比晚投資、少投資多受益的現象。

3.間接融資體系下銀行信貸便利的增強。在銀行主導的間接融資體系下,受信息不對稱和逆向激勵問題的影響,信貸分配是銀行信貸領域的永存現象。銀行在信貸配給中,天然傾向於大項目和有資產抵押的項目。在中國以大銀行佔主導地位的銀行體系中,信貸分配導致的「流向質量」實際上就是流向大企業、大項目,即信貸資源有向大企業集中的趨勢。

因此,企業越能迅速將規模做大,就越能增強對銀行的吸引力,增強企業在融資中的談判地位。隨著中國工業經濟體系的普遍建立、完善,以及幾十年的快速擴張後,未來經濟增長將進入結構調整階段。宏觀層面上的這種變化,對微觀層面上的企業也產生了重要影響。企業越來越多地感受和意識到,未來增長將更多地轉向兼併、重組;未來的競爭不僅發生在產品市場上,市場競爭將擴展到企業股權市場,在企業所有權市場上的競爭將越來越白熱化。企業規模越大,在大中型銀行主導的間接融資體系下,企業的融資能力就越強,就越能在產品和所有權的全面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以金融改革消除中國企業產能過剩基礎

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產能壓縮,實際上是同一事件的不同說法而已。產業升級是經濟結構調整的內容;實現產業升級了,過剩產能也就沒有了(顯然不會去升級沒有需求的產能)。從導致中國產能過剩的原因看,不能靠拉長經濟低迷時期來自動淘汰過剩產能。中國當前產能過剩現象決不是單一經濟週期的現象,即產能過剩是非週期性的。從傳統的鋼鐵、水泥等基建行業,到光伏產業等代表未來新興產業發展方向的高科技產業,中國的產能過剩是普遍的、全方位的。

在鋼鐵行業內部,越是高端的板材領域,產能過剩就越是嚴重,相對低端的線材領域,產能過剩反而不是很嚴重,甚至沒有。中國產能過剩的解決,不能用逆經濟週期的傳統思路,即總需求擴張政策;結構調整也未必有效,新興產業、傳統行業的高端產品領域,產能過剩也是「重災區」,因此產業升級的思路對產能過剩問題也未必起作用。

金融是經濟的核心,金融因素也是導致中國產能過剩的重要因素之一。通過金融領域的深化改革,是解決中國產能過剩問題的可行和有效途徑。從高端到低端,中國企業產能普遍過剩的現象說明,金融是比經濟週期和產業結構更為重要的、造成中國企業擴大產能的「圈地情結」的因素。在中國現有的經濟、金融格局下,企業的經營導向不是追求最優規模和產品創新,而是追求最大規模。因此,改革現有金融體系,是從根本上解決中國企業產能過剩的重要基礎。

首先,要發展融資方式。儘管近年來資本市場上的融資創新模式不斷出現,尤其是私募債、中小企業債等適合中小企業的債券融資形式發展,為中小企業開拓了新的融資渠道。但在整體上,以銀行為主體的間接融資模式仍未被打破,未來需要在規模上做大現有的多種債券融資模式的同時,仍需加大力度創新發展適合不同行業中小企業發展的各類直接融資模式。

其次,要加快改變大中型銀行主導的商業銀行體系格局。雖然我們已引入了村鎮銀行和中小貸款公司等新型小型化金融機構,但其發展仍未成氣候,還遠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監管部門對小微金融機構的設立仍然設置了較高的門款,較多的經營限制。未來需要降低門檻,加快中小金融機構的發展,比如在現有3個金改試驗區的基礎上加大試點力度,設立更多的金改試驗區,進行更多元化的試驗,讓社區銀行、村鎮銀行成為遍佈中國城鄉的最多銀行網點。

来源:金融時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