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杜甫終生自責的事情
如今網路上有一句流行語,「理想很豐腴,現實卻很骨感」。這句話用在詩聖杜甫身上,簡直有如量身定做一般合體。青年時代懷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偉大理想,但是,現實卻讓他最終赍志以歿。距離實現這一理想最近的時期,至德二載(757)五月到乾元元年(758)六月,逃出安史亂軍佔領的長安,歷經艱險投奔在鳳翔繼位的肅宗李亨。可能是「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的落魄樣子打動了皇帝,杜甫被委以從八品下的左拾遺一職。品級雖低,但畢竟有機會直接向皇帝進諫,所以,杜甫上任之後,早出晚歸,工作盡心盡力。「明朝有封事,數問夜如何」(《春宿左省》),「避人焚諫草,騎馬欲雞棲」(《晚出左掖》)等詩句,可為證明。
可是,上任不久,當年八月,杜甫就因替布衣之交、時任宰相的房琯說情(門客董庭蘭利用房琯職權,收受朝臣賄賂後為其謀私),惹怒肅宗,差點兒被關進大牢。雖然最後以無罪釋放告終,但肅宗皇帝從此開始討厭他,杜甫進諫的機會實際上已經沒有了。掛著左拾遺官職的一年多時間裏,跟政治理想有關的,杜甫幾乎只做了上書為房琯辯護這一件事情。其他該做的事情都沒有做。其中有一件事情,就令杜甫抱憾終生,用他自己的話說,是「至死難塞責」。
事情是這樣的:
安史之亂期間,叛軍派出不少間諜刺探朝廷軍情。當時跟杜甫相識的侍御吳郁,負責間諜甄別工作。吳郁因為擔心無辜者被冤枉,遭殺害,工作謹慎負責。他的這種做法,表面上得到了上司的認可,而實際上卻並不符合他們的心意,已經得罪了他們。因此,不久他就被貶斥到外地任職。
事後,杜甫認為,自己正擔任著皇帝身邊的諫官之職,「余時忝諍臣,丹陛實咫尺」, 於公於私,他都應該站出來替吳郁辯護。可是,大概由於當時疏救房琯,令肅宗皇帝龍顏大怒,詔三司推問。經過張鎬、韋陟等人的週旋說情,無罪釋放,並且保留官職。但是,杜甫從此受到了肅宗李亨的冷落,他並沒有站出來替吳郁說話。
雖然以當時杜甫的處境,即使他站出來替吳郁說話了,也未必有什麼效果。但是,杜甫事後卻由衷地感到遺憾與歉疚。因此,時隔一年左右,杜甫在棄官之後,離開秦州前往同谷,路過吳郁在兩當縣的老家宅子時,就滿懷歉疚地寫下了《兩當縣吳十御江上宅》一詩,後半首詩詳述事情經過與自己內心的感受。請看:
…………
兵家忌間諜,此輩常接跡。臺中領舉劾,君必慎剖析。
不忍殺無辜,所以分白黑。上官權許與,失意見遷斥。
仲尼甘旅人,向子識損益。朝廷非不知,閉口休嘆息。
余時忝諍臣,丹陛實咫尺。相看受狼狽,至死難塞責。
行邁心多違,出門無與適。於公負明義,惆悵頭更白。
「相看受狼狽,至死難塞責」,「於公負明義,惆悵頭更白」,這些話,真如前人所言,「真情實語,聲淚俱下」(楊倫《杜詩鏡銓》引申鳧盟語)。
更令杜甫感到遺憾的是,後來,他攜家定居成都草堂期間,吳郁跟另一位朋友範邈去拜訪他。不巧的是,杜甫正好出門拜訪鄰居去了,沒見著吳郁(事見杜甫《範二員外邈、吳十侍御郁特枉駕闕展待,聊寄此》)。有可能,吳郁遭貶斥後,杜甫跟他再也沒有見過面。杜甫的遺憾與歉疚,始終沒能當面跟吳郁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