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華菊文化漫談(組圖)

作者:邸永君  2012-11-07 17:5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花,是我國傳統名花之一,每當深秋時節,萬花紛謝,唯有菊花凌寒怒放,生機勃勃。而菊文化,是國人在採菊、育菊、賞菊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文化現象。其源遠流長,底蘊深厚,值得一表。

一、根植華夏

菊,亦作「鞠」,以身姿為低頭鞠躬之式,故有此名。因開花於秋季,故又稱「秋菊」。依生物學分類,屬菊科、菊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其由舌狀花和筒狀花聚縮而成,舌狀花是花瓣,圍繞於花序四周;筒狀花即花心,位於花序正中。野生菊花大多為黃色,因而得黃花、金花、金蕊之名。菊花依花序大小、形狀和顏色不同可分不同種類。比如依花序大小,分大菊系、中菊系和小菊系。而大菊系又可分為圓盤型、荷花型、牡丹型、繡球型、紐絲型等;中菊系又可分為桂花型、梅花型、茉莉型、荔枝型等;小菊多為滿天星。按花期可分為早菊(9—10月)、秋菊(11月)、晚菊(12月)及五月菊、七月菊等。

菊花原產於我國,野生菊花分布較廣。而人工栽培菊花,已有不下3000年的歷史,《禮記月令》中就有「季秋之月,鞠(菊)有黃華」之記載。漢代時,將菊花作為藥用植物栽培;晉魏時期已大量種植,後逐步發展為觀賞花卉。宋代是菊花發展的鼎盛時期,宋代劉蒙泉所撰《菊譜》,收有菊花品種163個,乃我國首部菊花專著。明代王像晉所撰《群芳譜》,收錄菊花品種270餘個。世界上許多國家的菊花皆源自中國。公元四世紀,中國菊花傳入朝鮮,再入日本,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日本培植的菊花,已成為四季常開,品種繁多的花卉。17世紀末葉,荷蘭人來我國經商,將菊花帶回歐洲。十八世紀中葉,法國商人又從我國蒐集許多優良品種回國。十九世紀英國植物學家福均,將我國和日本優良菊種進行雜交,在英國廣泛傳播。後又從英國傳入美洲,菊花得以遍佈全球,成為世界各國所喜愛的名花。

二、養生佳品

古人很早便發現菊花可食。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曾在《離騷》中,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神農本草經》中有「菊服之輕身耐老」之語,足以證明先人曾食用菊花,並對菊花的藥性功能有所瞭解。漢代時,據應劭撰《風俗通義》記載,河南南陽酈縣甘谷村,谷中水甜美,山上多菊花。一股山泉從花叢中流過,花瓣散落水中,使水含菊花清香。村上三十多戶人家,皆飲用此山泉,多有享壽一百三十歲者,最低者也有七八十歲。漢武帝時,每到重陽節,皇宮中皆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據醫書記載,菊花味甘苦、性微寒,多用來疏風散熱、平肝明目、解毒散腫、降低血壓。明代李時珍對菊的藥用性能作了詳細考察,認為菊有利五脈,調四肢,治頭目風熱,腦骨疼痛,養目血,去翳膜,主肝氣不足的功效。當今,菊花茶已成老少皆宜的補品,可緩解眼睛疲勞,是終日與電腦為伍的白領一族的護眼佳品。菊花種類很多,外行一般會選擇既白又大的菊花。其實花小且顏色泛黃的菊花反而是上選。

三、花中君子

晉代以降,菊花漸從食用過渡為觀賞。士人愛菊,不僅因為它高潔、韻逸,而且色彩繽紛,形質兼美,更由於它開放在深秋季節,傲霜挺立,凌寒不凋,因此被詩人譽為「花中君子」,以象徵忠貞不屈的意志和堅定頑強的精神,「凌霜留晚節」,是菊最可貴之處。晉代詩人陶淵明,因愛菊而名聞天下,其「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乃傳世詠菊名句,幾乎是婦孺皆知。因此,菊花又得「東籬菊」之雅號。除黃菊外,當時,已有白菊現身。據清人劉灝等所纂《廣群芳譜》,「九華菊,此品乃淵明所賞。今越俗多呼為大笑,瓣兩層者曰九華,白瓣黃心,花頭極大,有闊及二寸四五分者,其態異常,為白色之冠。」唐代詩人劉禹錫有詩云:「家家菊盡黃,梁國獨如霜。」亦是詠白菊之名句。至宋時,菊花品種更多。宋人所編《菊譜》即有五六部。列舉的品種達160餘種。菊花栽培也由露天自然栽植過渡到整形盆栽。南宋範成大在《範村菊譜》中提到,蘇州一花匠,能使一棵菊株上開出數十朵花,當與當今所謂大立菊相彷。當時,尚有用小菊結紮成寶塔、門樓等形狀的扎景。此外,自宮廷漸至民間,每年均有「賽菊會」、「菊花會」等觀賞活動。至明清兩代,菊花栽培技術日益提高,品種日益繁盛,出現數百個艷傳一時的名貴品種,並命名為「黃鶴樓」、「賽西施」、「帘卷西風」等,多別有韻味。種菊專著達三十餘部。當代,愛菊者日增,種菊者日廣,菊品日新月異,已達數千種,為古今中外花卉奇觀。

四、文化意象

文人墨客喜將菊花作為詩賦吟詠、丹青描繪的對象。農曆九月初九,是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因九為陽數之最,九月初九是兩陽相重,故名重陽。《西京雜記》云:「菊花舒性,並採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因此,自古又稱九月為「菊月」。古人在重陽節,有登高飲菊花酒的習俗。唐代詩人岑參遭遇安史之亂,於顛沛流離中寫成《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云:「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借重陽憐菊以抒發思鄉之苦。

不少詩詞採用擬人手法,賦予了菊花安於貧窮、不慕榮華、獨具風骨的君子品性。「黃花晚節香」,就是古人用菊象徵人的品質的高潔。宋周敦頤的《愛蓮說》云:「菊,花之隱逸者也。」菊花的淡泊、超然與孤傲,使它很自然成為隱士身份的象徵。晉陶淵明歸園田居,種菊、採菊,以菊下酒,「秋菊有佳色,挹露掇其英。」因不為五斗米折腰而隱逸山林,與菊相伴,過著自由閑適的生活,成為愛菊始祖。而菊花以纖瘦身影和淡淡幽香,滋養著具有自由意識的士大夫的精神營養。我們品讀氣節高尚的前輩們的作品,字裡行間似乎可見到菊花的身影,可聞到菊花的清香。宋代女詞人朱淑貞《菊花》云:「菊花如志士,過時有餘香。粲粲滋夕合,英英傲晨霜。」的確,菊花之歸隱,絕非弱者之逃避,而是志士之剛強。其不畏嚴寒、不萎塵泥,具有了志士的剛烈品性。陶淵明《和郭主簿》云:「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岩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唐代詩人白居易曾讚曰:寧可抱香枝頭老,不隨黃葉舞秋風。南宋遺民鄭思肖,曾賦詩詠菊以明志。詩曰:「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無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他頌菊自喻,抒發的是血淚與生命的體驗,每每讀之,令人感佩。菊花寒秋兀立,寂寞無依,給人以落寞之感。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有「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之句,以菊花反襯詞人因相思而憔悴傷感之狀,成為艷詞絕響。

菊花儀態萬方,氣宇軒昂,悠悠千餘年間,贏得了歷代畫家的青睞。菊花入畫,蓋始於五代。徐熙、黃筌皆曾畫菊;宋人畫菊作品存世者不多。元代畫家蘇明遠、柯九思亦皆有菊畫。因桂花亦在秋季綻放,所以古人多有將菊花與桂花相伴入畫者,以示德之不孤。明代畫家呂紀繪《桂菊山禽圖》,便是實證。古人還以松、竹、梅、蘭、石為五清,畫家常將菊與石相配共同入畫,二者相得益彰。明代畫家陳淳,曾畫《菊石圖》,現藏於首都博物館,屬菊畫珍品。近人吳昌碩,亦畫有《菊石圖》,頗受世人珍視。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俗話說,誰笑到最後,誰笑得最好。通觀一年花訊,梅花稱首,而菊花殿後。百花凋零後惟見菊花怒放,怎能不讓人心生敬意,稱道不已。

来源:羅氏藝苑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