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四大銀行兩萬億存款流失 去向哪裡?

 2012-11-04 12:1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3
    小字

近日有消息稱,四大行10月份存款流失額(負增長)近兩萬億。存款流失到哪裡去了?存款搬家為哪般?種種跡象表明,銀行存款的主要流向正是影子銀行體系。商業銀行面臨著影子銀行日益激烈的壓力,存款流失已不容小覷:一是影子銀行對銀行存款的競爭;二是防範影子銀行行為所帶來的存款流失。

從財新記者瞭解的一個事實,即可知曉大行面臨的壓力。中行從二季度開始,一直在著力爭奪核心存款,壓降高成本負債。三季度以來,已對表外理財和協議存款進行了壓縮,很多到期的項目不再繼續,令其資本成本有所下降。據悉,壓降規模在3000億元以上。假設四大行都有此類行動,壓降規模當在萬億元以上。

所謂協議存款,是指商業銀行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或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的規定,針對部分特殊性質的中資資金如保險資金、社保資金、養老保險基金等開辦的存款期限較長、起存金額較大、利率、期限、結息付息方式、違約處罰標準等由雙方商定的人民幣存款品種。該存款可作為存款類金融機構的長期資金來源,不屬於同業存款,應計入存貸比指標。

根據央行調查統計司的一份內部研究報告如此定義,中國的影子銀行體系包括商業銀行表外理財、證券公司集合理財、基金公司專戶理財、證券投資基金、投連險中的投資賬戶、產業投資基金、創業投資基金、私募股權基金、企業年金、住房公積金、小額貸款公司、非銀行系融資租賃公司、專業保理公司、金融控股公司、典當行、擔保公司、票據公司、具有儲值和預付機制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有組織的民間借貸等融資性機構。

如上所述,中行壓降的正是影子銀行體系。近日,中行董事長肖鋼在《中國日報》發表署名文章分析稱,目前銀行發行的「資金池」運作的理財產品,由於期限錯配,要用「發新償舊」來滿足到期兌付,本質上是「龐氏騙局」。此言引發銀行界嘩然。

其實,這是一個硬幣兩面,理財產品既幫助了銀行吸儲。但不利之處在於:一來推高了資金成本,在利益鏈條上銀行將蛋糕分與他人;二來形成了相互之間風險滲透的信用鏈條,開展類似銀行業務可能轉化為信用風險。這也不難理解中行會有上述舉措。

如財新《新世紀》上期封面文章所說,這是個擊鼓傳花的過程。地方融資平臺從銀行貸款有困難了,於是借道信託、理財產品、券商、基金等渠道,以基建信託、城投債等方式延續資金供給。

根據銀監會的內部統計,就理財資金投向而言,投向債券、貨幣市場工具、同業存款的佔60%以上,債權類項目類融資(信託貸款、委託貸款、票據資產、銀信合作等)佔25%左右,高風險、高收益型權益類資產佔10%左右。

這是個資金不斷接棒的過程,資金來源已從安全性較強且價格低的銀行資金,逐漸轉化為風險承受相對高且價格較高的信託等非銀金融機構,操作的手段是以加入了衍生元素更加複雜的產品結構、更為隱秘的操作路徑,讓高負債的項目重新包裝後悄然進行。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財新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