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漣:「黃金十年」留下的經濟遺產

黃金十年」正好見證了中國這個「世界工廠」由盛而衰的歷史。

北京正在為胡溫第四代統治的十年政績定調,稱之為「繁榮十年」或者「黃金十年」。但實際上,行將接班的習近平與李克強卻站在中國經濟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上,所謂經濟增速下降只是表象,真正的問題是在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為中國經濟在全球重新定位、為失業大軍打造飯碗,提高食品飲水的安全等方面遭遇全方位困境。

重塑「比較優勢」:困難

「黃金十年」正好見證了中國這個「世界工廠」由盛而衰的歷史。

中國在2000年-2010年間成為「世界工廠」,主要藉助於土地、人力資本的低廉價格,即所謂生產要素的「比較優勢」,為自己在國際市場找準了定位,這才吸引了大量外資,讓「中國製造」在世界市場輝煌了不到10年。

由於政府管理能力低下,結果成為用低工資與惡劣的工作環境透支中國勞動者的生命福利以及透支環境生態。到了2008年左右,以上生產要素「優勢」不再,勞動力、土地、水、電等生產要素價格大幅上升。

以土地價格而言,中國不僅高於周邊的東南亞鄰國,還高於美國。多年通脹推動的物價持續上升,導致勞動力成本上升,企業利潤縮水。大量港台資本向東南亞國家遷徙,而美資則在比較生產成本差距與效率高低之後,也選擇回流本土。

且不說福特汽車公司這類大公司,就連咖啡連鎖店星巴克也將其陶瓷杯製造這種小業務從中國轉回美國中西部。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也不再將中國視為它們唯一的增長來源地,開始將目光投向其它新興經濟體。

中國製造的國際市場萎縮,還與中國產品信譽不佳有關。在美歐市場,「中國製造」是劣質品的代名詞,中國泰山石膏板而臨200多起訴訟只是其中一例;中國這座「世界工廠」更成為制假中心的代名詞。今年7月,歐盟委員會發布年度報告,指出在去年歐盟各成員國海關查獲的13億歐元的假冒仿製產品中,有73%來自中國內地,另有7.7%來自香港。

在中國經濟、尤其是房地產高度泡沫化的情況下,大幅降低土地價格幾乎不可能;同樣,在中國勞動力發生代際更替——即生活觀念與父輩完全不同的第二代農民工漸成生產主力之時,港臺韓資企業已無法迫使這些新生代忍受惡劣的生產條件與低薪酬。

仍然堅持留在中國大陸的富士康,雖然改善了屬下工廠的衛生安全狀況並縮短了工時,但工人們還是認為他們的生活環境非常不體面,因此在今年9月23日太原廠區發生了數千人的大規模騷亂。通過富士康的困境,人們才算是徹底認識到中國出口企業的輝煌歲月已是昨日黃花。

中國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至今還看不到曙光;重塑比較優勢與產品信譽,也不是短期內能夠達成的目標。  

增發貨幣推動經濟:危險

「黃金十年」是依靠大量增發貨幣推動經濟增長,導致中國經濟高度泡沫化的十年。

其實,從2009年開始,中國的經濟發展就是依靠政府投入的資金運行,由於中央政府的4萬億與地方債務平臺的15-16億巨額資金投入,導致中國一輪有關貨幣超發引發通脹的爭論。這場爭論的最大收穫是廓清了一個問題,中國經濟早就高度貨幣化(即泡沫化),近20多年的中國經濟發展史,就是一部通貨膨脹史。

「黃金十年」是依靠大量增發貨幣推動經濟增長,導致中國經濟高度泡沫化的十年。

近十年中國的M2(廣義貨幣)增速平均是18%,GDP增速是9.5%,貨幣發行增速遠快於GDP增速,到2011年底,中國M2與GDP的比值為1.89倍;M2存量高達85萬億,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貨幣大國。

今年初,中國政府曾想緊縮銀根,結果導致不少中小企業資金鏈斷裂,陷入破產之境,老闆不是跳樓就紛紛跑路。地方政府也因土地收入枯竭,財政吃緊,變著方法橫徵暴斂,瀋陽等地商鋪只好關門歇業以示抗議。

在此情況下,各種「地方版四萬億」推出,中央政府為了渡過十八大前夕的經濟困難,對此假作不見。10月上旬,央行行長周小川在《金融研究》期刊撰文,就金融危機中政府救助問題表達觀點,強調中國不存在貨幣「超發」,結果引來業界人士炮轟「近四年的貨幣供應量超過了共和國前58年總和!那麼多錢跑哪裡了呢?主流房地產!」還有人忍不住調侃:「小川,你真的該歇了。最簡單的數字放在哪裡,睜眼瞎話也該有底線。」

中國曾經吸引世界資金湧入,現在外商投資在逐步減少,國內的資金還大規模流出。截至9月份為止,近12個月內約有2250億美元的資金流出中國,相當於2011年全國經濟產值的3%左右。

新一屆中央上任後,如果找不到新的經濟增長點,就只能再依靠增發貨幣推動經濟發展,等於是繼續飲鴆止渴,為中國經濟這匹不堪重負的駱駝再加上一捆稻草。

為近3億失業者造飯碗:夢想

「黃金十年」,是中國高校通過「教育產業化」迅速擴張、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的十年。

中國的失業問題在三年前已經不再為外界關注,因為政府部門提供的統計數據根本無法反應中國真實的失業狀況,有人將其稱為「夢幻小說」。讓人無法信任的是,由不同的機構提供的失業率差距甚大,2009年3月人社部宣布,2008年中國城鎮失業率為4.2%;中國社會科學院在《中國社會藍皮書》裡列舉的城鎮失業率為9.4%,有些學者估計中國的失業率在2009年為14.2%,甚至達到了驚人的33%。

本人根據《中國統計年鑑》計算,即使將農村全部勞動力4.7億全部算為就業人口,城鄉失業率也高達25%(從城鎮就業人數中扣除既未被僱用、亦非自雇業者的假就業勞動力,從15到64歲人口中扣除各類在校學生,以前者除以後者,得出全國真實就業率為75%)。

無論從歷史還是從現實觀之,社會動亂的主力往往是失業青年。從1970年代的義大利紅色旅,到2011年阿拉伯國家的「茉莉花革命」,其主體都是大學畢業的失業青年。這種人口在這些發生革命的國家都高達30%以上。

如果中共願意再回想一下自己的歷史,也應該知道上世紀30年代末與40年代小知識份子奔赴延安熱潮,驅動力並非純粹的革命熱情,而是知識青年「畢業即失業」的無出路狀態。第五代領導人如果要為中國人構造夢想,「人人有工作」遠比提高中產階級數量現實得多,因為這是中共與人民之間那「麵包契約」的底線。

繼續列舉下去,還可以說這「黃金十年」,是中國生態環境遭遇嚴重破壞、被折騰得滿目瘡痍的十年;是貧富差距繼續拉大,造成社會階層鴻溝的十年。……但與清單上那一長列問題相比較,只有重新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才是北京面臨的最緊迫問題。解決了這個問題,才能解決失業、社會分配不公、提振內需等問題,才能保證政府財政收入與整治生態環境等所需要的資金來源。這個問題如果不能解決,所有的矛盾會輪番浮出水面,讓當政者欲求穩定而不得。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何清漣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