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上)(圖)
泱泱華夏,江河萬千;浩浩流水,潤徹千秋。中華文明是以水治為開端的。從原始先民虔誠的海河崇拜、奇異的神話傳說,到先秦諸子以水喻道的洞見,以及外師造化,終得心源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無一不浸透著流水的神韻和大道的空靈。
在水一方,二千年前的山野蒹葭任你揉捏成弦;水潤華夏,六朝駢文、唐詩、宋詞、元曲由你輕誦慢吟。老子從觀水中得出「上善若水」、「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堅」的大道;莊子以「秋水時至,百川灌河」為源推出相輔相生,天地無窮的名理;管仲因水之善得出「水是萬物之本源,是以聖人之所化世,其解在水中」的處世之法;孔子在水邊發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感嘆;唐太宗李世民將「水能載舟,亦可覆舟」的道理用於治國,從而締造了舉世聞名的「貞觀盛世」;蘇東坡從水與月的變與不變中悟得「自其不變者觀之,物與我皆無盡也」的哲理……。
正是這些華夏先賢們對流水詩心慧眼的體悟和關照,造就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華大智慧,孕育了無數瑰麗萬千的不朽華章。
一、老子「上善若水」藏大道
「上善若水」這四個字,出自於老子《道德經》的第八章,意思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滋潤萬物而不爭名利。其原文是:「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這段話大意是說,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最善的人,居處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恪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老子從「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的特點,認為水的品質已接近神聖的道,所以發出了「上善若水」的感嘆。
關於這段話有個典故,有一日,孔子和老子出遊,老子手指著浩浩黃河,對孔丘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歟?」
孔丘曰:「水有何德?」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孔丘聞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
老子點頭說:「汝可教也!汝可切記: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洗滌群穢,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載則浮,以鑒則清,以攻則堅強莫能敵,善用能也;不舍晝夜,盈科後進,善待時也。故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汝此去後,應去驕氣於言表,除志欲於容貌。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於大街,誰敢用你?」
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弟子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說完,告別老子,與南宮敬叔上車,依依不舍地向魯國駛去。
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之所以最讚美水,認為水德是近於道的。「上善若水」,是說水具有滋養萬物生命的德性。正如古人所說的:「到江送客桌,出岳潤民田。」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盡力去為。水的這種特性,可謂之「上善」。
老子他本人也是以高尚水之道德而實踐的聖人。《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第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裡(今河南鹿邑,一說渦陽)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謚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西元前600年∼470年)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老子又名老聃,相傳他一生下來就是白眉毛白鬍子,所以被稱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曾在周國都洛邑(今河南洛陽)任守藏室吏(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
傳說,當年函谷關總兵伊喜見到紫氣東來,老子騎青牛而至,便拜老子為師,辭官隨老子沿秦嶺終南山神仙路西行,晝行夜宿。
不幾日來到將軍山下,只見此處祥雲繚繞,四季如春,溪流縱橫,魚翔淺底,百鳥爭鳴,龍飛鳳舞,牡丹競放,泉水叮咚,真乃世外桃源,老子抬頭望時,只見一巨石十分奇異,如有人形,豹頭環眼,鐵面虯鬢,一手執劍,一手執扇,五蝠飛舞,正氣浩然,不禁嘆道:「道可道,非常道,宇宙造物,天地之始,萬物之母,欲觀其妙,常有也……。」洋洋灑灑五千言,由伊喜記錄,世謂之《道德經》,又稱《老子》,文章分上下篇,有八十一章。後來此書成為道家必讀經典,老子被尊為道家宗師。
據史料記載,公元前516年周朝覆滅,老子回到家鄉。這時比老子小二十歲的孔子曾拜訪過老子,向老子請教學問,典故「孔子問禮」就是這樣來的。
二人見到山中流淌的溪水,孔子說:「逝者如斯乎」,老子卻說:「上善若水」。由此孔子將老子比做「龍」,來形容老子的智慧深不可測、難以捉摸。信奉「禮教仁義」的孔子與一心想「回歸自然」的老子兩位聖人間的交流,為後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融合鋪下了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