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清朝皇帝為何喜歡戴「戒指」?(組圖)

 2012-08-30 23:34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這篇文章節選自最近剛出的一本書,主要聊聊清朝皇帝的愛好。為了提起讀者閱讀興趣,標題用說是「戒指」,其實是「扳指」。扳指是一種護手的工具,戴在鉤弦的手指之上,用來扣住弓弦。但到了清朝中後期,它的原本作用被逐漸淡化,由於其製作材料也越發考究,逐漸成為了一種裝飾性的藝術品。下面介紹的這件國家級珍寶,就是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清代帝王所佩戴的玉扳指。


康熙戎裝像

騎射場上的必備工具

扳指又被稱為玉韘,是古代拉弓射箭時所使用的一種工具。根據《說文》中的記載:「韘,射也」,說明此物是騎射所用的器具之一。

玉韘最早出現在商代,到了春秋戰國時就比較流行了。幾千年來,扳指曾出現過很多種樣式,最多的,當數坡形扳指與桶形扳指。其中,坡形扳指出現的時間較早,早期還有弦槽,後來被取消。我國古代的坡形扳指一直延續使用到了明代。到了清朝則主要流行桶形扳指。傳統的漢族扳指與滿族、蒙古族的扳指略有區別:漢族扳指從側面看呈梯形,而蒙古族、滿族的扳指一般為圓柱體。

北京故宮就珍藏著幾件清代帝王所佩戴過的扳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一件翠玉扳指,直徑為2.8厘米,高為2.8厘米,通體呈翠綠色,色澤晶瑩溫潤,彰顯出皇家御用品的高貴氣派。為什麼清朝的皇帝會如此鍾愛一個小小的扳指呢?這還要從他們的祖先說起。

自古以來,女真族便被稱為是「馬背上的民族」。他們以放牧與狩獵為生,騎馬射箭是每一位成年男子必須掌握的生存本領。因此,弓箭與扳指也就成了他們必不可缺的物品。滿族作為女真族的後裔,自然繼承了祖先的生活方式。

滿族早期的扳指,通常是用鹿骨所制,滿語叫「憨得憨」。當年的清太祖努爾哈赤,就是戴著這種扳指馳騁於草原之上,彎弓射箭,統一了整個女真部族。從此以後,八旗士兵便佩弓帶箭,馳騁於天地間,建立了大清王朝,再次統一了中國

在清朝建立之初,為了不讓子孫後代忘記祖宗這段以騎射得天下的歷史,包括皇帝在內,所有的皇親國戚都必須學習騎射。順治皇帝在紫禁城內修建了箭殿作為習武的場所,並且親率王公貴族在此練習騎射。而作為練弓射箭的工具——扳指也一直陪伴在帝王的手中。民間至今還流傳著順治皇帝用扳指確定自己陵寢位置的故事。

清初的幾代皇帝都精通騎射,並且十分鍾愛行圍狩獵。當然狩獵不單是為了供帝王消遣娛樂,它還有著操練軍隊、練習騎射的目的。因此,皇室每年都會舉行規模宏大的狩獵活動,皇帝一馬當先,無數的精騎尾隨其後,威風凜凜,方圓幾十里的飛禽走獸無不驚魂四散。這種接近於實戰的演練,從順治皇帝起,一直持續了上百年的時間。


乾隆御用扳指

乾隆皇帝與他的白玉扳指

到了乾隆時期,國家逐漸富強起來,為了告誡子孫不要忘記祖宗以騎射得天下的歷史,乾隆皇帝親自示範,經常率領子孫進行狩獵活動。

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就收藏著幾幅乾隆皇帝戎裝騎馬射箭的畫卷。在《乾隆大閱圖》中,描繪了乾隆即位後第四年(即1793年),他在京郊南苑舉行閱兵儀式的情景。畫中的乾隆皇帝頭戴帥盔,身披鎧甲,佩弓帶箭,神態莊重,英姿煥發。仔細看他的右手拇指處,便會發現,他佩戴著一隻白玉扳指。

除了上述這幅畫卷,北京故宮博物院所珍藏的另一幅《乾隆騎射圖》,就很好地展現了這位「十全皇帝」的騎射之功。

這幅畫描繪的是乾隆在承德避暑山莊中射箭的情景。畫卷中的乾隆身穿便裝,左手握弓,右手搭箭,瞄準靶心,正在射箭場上親自表演射箭。百米之外立著箭靶,那紅色的靶心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格外引人注目。只見箭靶旁邊的官員,一人手拿靶紙,準備隨時更換;另外一人正蹲在地上,檢驗著剛取下來的靶紙。在乾隆的身後,有一名官員,手中拿著一支箭,畢恭畢敬地在一旁伺候著。而箭場之外,兩個兵卒正奔跑著為皇帝送箭。很顯然,這一場景表明乾隆已連續射出了多支箭,並且興趣正濃。雖然,這位畫家並沒有刻意地去描畫乾隆手上所佩戴的扳指,不過我們仍然可以感覺到扳指的存在。

節選自《傳世國寶全檔案》

来源:網路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