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貧富分化比基尼係數反映更嚴重
亞洲開發銀行副首席經濟學家莊巨忠向財新提供的一篇文章提出,在基尼係數之外,以最富20%與最窮20%人口人均消費比例來衡量,中國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更加明顯。
根據亞行測算,中國以人均消費計算的基尼係數從1990年的0.32上升到2008年的0.43。
1990-2008年間,中國基尼係數年均增長率為1.6%。最富20%與最窮20%人均消費比例年均增長率為3.6%。20年間,後一比例由5增加到了將近10,幾乎翻倍。
「這說明貧富兩極分化的情況比基尼係數所反映的更加嚴重。」莊巨忠表示。
目前,中國的基尼係數是根據城鄉居民住戶調查收支分組資料估算得出的,2000年為0.412。自2000年起國家統計局只發布農村居民純收入基尼係數,2011年係數為0.3897。
城鎮居民基尼係數未能發布,統計部門稱,主要是因為難以獲得高收入階層真實收入信息。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今年1月曾解釋,在城鄉住戶調查一體化開始後,2013年將正式公布全國統一的居民收入水平。
他並稱,「基尼係數不是統計指標,是依據基礎數據計算出來的一個指標。如果我們認真評估以後,感覺這個計算出來的基尼係數是可信的,我們就會將它發布。」
一些學者測算,中國居民的基尼係數目前很可能已超0.45,甚至0.5,處收入差距較為懸殊狀態。
莊巨忠稱,衡量收入差距的另一個指標,1%與5%最富人口在總收入或總消費中所佔比例,近年來也有顯著提高。
2008年,中國1%最富人群佔全國總家庭消費的比例為6.4%;5%最富人群佔總家庭消費的比例為20.5%。在1995年,中國的這兩個比例分別為4.6%與17%。
他表示,過去二三十年中的技術進步,全球化和市場取向的經濟改革,給許多亞洲國家創造了空前的發展機會與財富,但這些機會與財富並沒有給所有人帶來同樣的益處。其中,高技術工人、資本、城市與沿海地區,相對於低技術工人、純勞動力、農村與內陸地區得益更多。
這些因素通過三個渠道導致收入差距的擴大:國民收入中勞動力報酬份額的下降;人力資本報酬率的上升;區域之間(包括農村與城市及地區之間)差距的擴大。而由於制度缺陷、市場扭曲和社會歧視等原因造成的機會不均等,使得技術進步、全球化與市場取向改革對收入分配的影響進一步擴大。
學者王小魯等也曾提出,中國收入分配懸殊的原因有很多,主要為兩個方面,一是發展階段的必然產物,二是體制弊病造成的結果。
亞洲開發銀行最近的一個政策制定者問卷調查的結果表明,大多數受訪者認為,為了保證社會安定與持續增長,政府必須採取有效措施,不但要防止收入差距的進一步擴大,還要縮小收入差距。
從全球範圍來看,亞洲發展中國家的基尼係數總體來說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要高很多,與非洲國家相彷,比拉美國家要低。但大多數拉美國家與非洲國家在過去20年中基尼係數都有明顯下降。
莊巨忠稱,「亞洲國家在過去20年中上升的趨勢令人擔憂。」
莊巨忠提出,縮小收入分配差距的途徑為,通過有效的財政手段以逐步縮小人力資本方面的差距,從而縮小勞動力報酬的差異;通過有效的地區發展戰略縮小區域之間的差距;通過加速經濟轉型,保持經濟穩定增長,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提高對勞動力的需求,從而保證實際工資與勞動生產率同步上升,避免勞動力報酬在國民收入中的份額下降,並使其逐步上升。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