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微調正在變味 我們聞到了一股餿味

各城市房地產政策的預調微調方興未艾,借鼓勵剛性需求暗度陳倉者層出不窮。這樣做可能使調控功虧一簣:打開一條利益門縫,必然會打開整扇利益大門;暗度陳倉者不被制止,違規者超過臨界點,房地產調控政策將形同虛設尊嚴掃地。

調控走向均衡的底線是,鼓勵剛性需求與改善型需求,堅決抑制投機投資性購房需求。通過上述微調,中國房地市場產的根基將因此而改變,房地產走下投資品的神壇,擺脫作為投資品的定價體系,轉而以消費品重新定價。以往中國房地產價格急劇拉漲,正是拜投資品定價所賜,價格操縱於資金持有者之手,一小部分投資者憑藉手中的現金就可以攪動整個市場。

地方政府已經按捺不住焦慮心態。十幾個城市微調房地產政策,理由只有一個,財政已經不堪重負。中國指數研究院公布的數據顯示,1月全國300個城市土地出讓金收入比同期下降67%,其中住宅類用地下降74%。上海和重慶今年1月份一般預算財政收入為正增長,但一旦計入土地出讓收入,其財政收入均已淪落為負增長。

一些城市微調房地產政策淪為紅線邊緣的舞蹈,在剛性需求與投資性需求之間來回搖擺,一些城市將投資性需求塗脂抹粉打扮成剛性需求,推向市場。所謂成為蕭何敗也蕭何,把房地產祭上投資品神壇的是某些政府部門,如今斬斷利益鏈走下神壇要借重的主要力量依然是這些人——難度可想而知。

蕪湖,悄無聲息之間,免稅、補貼對象由「普通且唯一住房」,改成了「普通商品房」;新政補貼範圍由「普通商品房」改為「新建商品房」;補貼額度較前有大幅提高。一二套房的界線模糊了,普通商品房與新建商品房的界線模糊了。成都,去年11月12日成都市傳出消息,當地房管局召集多家開發商座談,準備將原來網上簽約時對購房人的審核,轉由開發商和房產中介執行。該新政實行約一週後便停止。讓開發商與房產中介審核購房人,無異於為淵驅魚。11月21日成都市房管局相關負責人澄清,當地繼續堅決執行住房限購政策。

2月22日的一則消息體現了總把新政當舊政、總把新桃換舊符的功力。限購放鬆在舊政名義下進行,2011年1月底上海出臺限購政策之時明確,限購1套住房的對象包括兩類,第一類是在當地已有1套住房的本市戶籍居民家庭;非本市戶籍居民家庭如果能提供自購房之日起算的前2年內在本市累計繳納1年以上個人所得稅繳納證明或社會保險(城鎮社會保險)繳納證明,也限購1套住房。當時,上海明確,對在當地擁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本市戶籍居民家庭暫停向其售房。而現在,上海市房管局解釋稱,所謂上海戶籍家庭的概念是指具有上海常住戶口,包括持有上海長期居住證連續滿3年以上的居民家庭。如此一來,上海的潛在購房者人數理論上可增加800萬人以上,以50%計,也將在400萬人以上。房管局聲稱這一操作辦法早已執行,連中介都表示不知情,看來舊政存在於閥門控制者的臆想之中,可進可退。

房地產政策微調混淆了市場預期,讓人們無所適從。雖然政策非常清楚,但微調的基調可能走偏。

要識破哪些房地產政策在暗度陳倉其實並不困難。放鬆限購到兩套房(含兩套房)以上的均有鼓勵投資性購房嫌疑,只要是為假借優質客戶之名為兩套房以上(含兩套房)提供優惠貸款利率,均可視作鼓勵投資性購房。

剛性需求用於自住,改善性的剛性需求通常是出售此前的住房換成較大的房子。所有的房產交易都有憑證,改善型需求家庭在出售原有住房之後,憑證辦理稅收等優惠手續即可。口稱自己是剛性需求者,卻不出售原有住房,目的無外乎想獲得投資性購房收益或者租金收益,都在投資範圍之內。向優質客戶提供房貸優惠,同樣是鼓勵投機,按照以往的經驗,購房大戶不到資金鏈斷裂都是優質客戶。

急吼吼放鬆房地產投資,說明地方政府並不相信房地產剛性需求真能拉動市場,或者資金鏈已經接近斷裂邊緣,根本等不到剛性需求啟動。此時說實話即可,不要故意裝聾作啞,假痴假呆,以為天下人皆傻,獨己聰慧。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葉檀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