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那些應退出歷史舞臺的口號

作者:劉勝軍  2012-06-19 13:1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2
    小字

在當代中國歷史上,口號一直發揮著獨特的作用。鑒於口號的高度概括性,它可以把複雜問題簡單化,有時這是社會進步的福音,有時卻是潘多拉盒子裡的魔鬼。

「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這句口號曾風靡全國,徹底擊垮了人民頭腦中的理性,導致了大躍進的空前災難。「以階級鬥爭為綱」,則把中國拖入了瘋狂的十年文革浩劫。

中國改革開放以後,胡耀邦發起了關於真理標準的大討論,衝破了「兩個凡是」的思想樊籠,為改革開放奠定了思想基礎。

但時至今日,也有一些在當時發揮巨大積極作用的口號,已經成為社會進步的障礙,理應以與時俱進的態度予以揚棄。

1、「摸著石頭過河。」

1980年12月在中央工作會議上,陳雲講話稱:「我們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穩。……隨時總結經驗,也就是要‘摸著石頭過河’……」(《陳雲文選》第3卷第279頁)。鄧小平對陳雲提出的「摸著石頭過河說」完全贊同。

應該說,改革初期,既沒有經驗也面臨意識形態的障礙,很難設計出精美的改革路線,「摸著石頭過河」堪稱一種最現實的改革哲學。但時至今日,中國改革面臨的主要問題已經不再是經驗的缺乏抑或方向的不明晰,而是既得利益的阻礙。在缺乏「頂層設計」的情況下,改革很容易在利益的裹挾之下迷失方向。

以國企改革為例,雖然1993年《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和2003年《中共中央關於完善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指明了國退民進、打破壟斷、政企分開的方向,但如今央企高管依然由組織部門任免,央企壟斷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毒瘤,不僅破壞公平競爭,更成為滋生腐敗的溫床,已然「人人喊打」。央企改革之所以出現停滯乃至倒退,正是因為央企利潤豐厚,圍繞央企產生了強大的既得利益集團。因此,提出明確的改革「頂層設計」已成當務之急。中央政府「十二五規劃綱要」在提出「必須以更大的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的同時,還要求「更加重視改革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這是極其必要的。

2、 「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

在建國後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試驗中,盲目追求平均主義,吃大鍋飯,導致勞動者積極性、主動性的喪失。為瞭解決「激勵問題」,鄧小平於1985年提出「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這一口號解除了很多人發財致富的後顧之憂,催生了中國的經商熱潮、創業熱潮。

但時至今日,中國的問題已經從「激勵不足」轉變為貧富差距過於懸殊。根據國際上的估計,中國基尼係數已經超過0.5,不僅遠高於歐洲和日本,而且高於以「兩極分化」著稱的美國。更令人憂慮的是,與比爾•蓋茨、喬布斯、巴菲特靠才能創造財富不同,大量中國企業家靠「尋租」致富,其財富缺乏足夠的透明度和正義性,導致仇富現象愈演愈烈,這無疑將為社會不穩定埋下隱患。

更重要的是,「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也隱含了對違法的寬容,這在法治不健全的改革探索期是有必要的,但如今已經成為建設法治市場經濟的阻礙,選擇性執法必須得到遏制。因此,不僅應該廢除「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提法,而且應立即出臺針對富人的「遺產稅」,通過再分配縮小收入差距。美國經驗表明,遺產稅不僅可以緩解收入差距,而且可以鼓勵富豪捐贈,有利於實現和諧社會。

3、「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改革開放初期,面對大躍進、文革對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破壞,恢復經濟建設成為當務之急。1980年中央政府明確提出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時,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對「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必要糾偏。

如今,中國GDP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位,過度強調經濟建設的負面作用越來越大。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思想指導下,地方政府普遍出現了「GDP崇拜綜合症」,大干快上,招商引資,出現了「政治經濟一體化」的獨特模式。由於政府過度介入經濟活動,不僅導致了腐敗問題失控,也使得政府難以履行作為「規則執行者」的主業。例如,在地方政府有意或無疑的保護下,環境污染全面失控。根據世界銀行的估計,環境污染成本佔中國GDP的8∼12%。這對生態環境和人民健康帶來了巨大破壞,背離了經濟發展的根本意義。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不顧環境代價盲目發展的做法,是在飲鴆止渴,這樣的GDP奇蹟不過「收益在即期、成本在遠期」導致的一種幻覺。以「千湖之省」湖北為例:百年間,湖北湖泊面積由26000縮減到3025平方公里,「十湖九沒」。50年代湖北擁有百畝以上湖泊1066個,至2009年僅剩574個,現存的湖泊也已「遍體鱗傷」。湖北26個重點湖泊僅有一個未污染。生態環境退化更是嚴重,水生物減少乃至滅絕現象突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必須代之以「以社會建設為中心」,實現環境友好型的經濟發展。

4、「中國特色」應改成「國際慣例」。

1982年鄧小平在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確,中國人口眾多,國情複雜,必須從實際出發,而非照搬照抄其他國家的經驗,這是中國特色的應有之意。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特色」出現了被濫用的趨勢,屢屢被作為拒絕制度改進的託辭和擋箭牌。例如,中國在建設市場經濟的過程中,保留了大量壟斷央企,同時政府還保留了大量審批權,尤其以證監會和發改委為甚。這樣的「特色」,甚至被認為是「中國模式」的重要內容,並被解釋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源泉。其實,這樣的「特色」,不僅破壞了市場經濟的「機會公平」,也容易滋生嚴重的腐敗,更不是經濟增長的關鍵所在。因此,歐美遲遲沒有認可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這一局面還導致中國民營企業屢屢成為歐盟反傾銷的受害者。2001年中國加入WTO,從那一刻起,我們就應該摒棄中國特色的思維屏障,以開放的心胸借鑒發達國家建設市場經濟的經驗,大膽與國際接軌。

「人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這些過去曾經發揮積極作用的口號,現在已經成為進一步推進改革、建設法治的市場經濟的觀念包袱。要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型,我們需要一場新的思想解放運動,大膽揚棄一些過時的口號,釐清社會觀念,尤其是政府官員的觀念。否則,這些口號仍將成為我們前進路上的絆腳石。

来源:金融時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