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柏蔚林:四月搬家小記(圖)

 2012-06-04 03:01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2
    小字


美國的普通住宅(看中國配圖,網路圖片)

三月中的某一天,忽然接到學校房屋管理部門的電子郵件,說是在大學村那邊有了一套空房,問是否有興趣。我當下一聽大喜過望,二話沒說,立刻回信復說這就要了。學校的家庭住房很是搶手,一般都需要排很長時間的隊,主要就是因為距離學校很近,而且租金低廉,居住條件也很好。當時郵件裡還問要不要先去看看,而我乾脆直接就選了馬上簽合同,看也不看了。接下來很快和學校的房管部門簽了一個簡單的合同,然後就是動手搬家了。

搬家很簡單。我這邊時間充裕,開始就是每天開著自己的小車,順道運送一些比較小件的東西到新的公寓去。然後到了近四月底的時候,租了一輛 U-Haul 小卡車,一次把那些大一些的傢俱搬運過去。等到一切安頓好了,喘口氣停頓了一下,這才開始周遭仔細打量一下這個一時間還完全陌生的社區。這裡是屬於學校的一塊地產,面積不是很大,中心地區是一塊綠地,看似主要為兒童的活動區域,這片社區只對有孩子的家庭開放申請,所以隨處可見嬉戲的兒童是一大特色。周邊則是一棟棟的住戶小樓。

之後稍稍觀察了一下我的新居,雖是無心隨意之選,倒也覺得頗為滿意。這是一棟位於小區最西側角落的小屋,外表刷成了淡淡的赭石色,角落裡地處幽靜,四周綠地環繞,門前是一條石子小路,機動車輛不能通行,只有行人偶然經過,小路的另一側是樹籬笆,紅花綠葉頗為繁茂,向北幾步之遙是幾棵極為高大的鑽天楊樹,枝葉翠綠,藍天之下,軀幹挺拔迎風而立,遠遠望去,很是醒目提神。走進室內,一看就是典型的經濟型住房,左手這邊是廚房,正面是客廳或者叫生活區吧,右側即是一個小小的洗衣房,旁邊是樓梯,走上去就是兩間臥房。算來這已經是我第四次搬家吧。

回想起剛過來這邊的時候,第一次租房,也就是稀裡糊塗的,由學長帶著去跟一個據說口碑還好的房東簽了合同。我自己在國內有房產,從來也沒有租過房子,過來了一切都覺得很新鮮。後來跟房東聊了聊才知道,那一片地區的房子都已經超過一百年了。我租下的那間房子的確是已經很舊了,只是沒想到竟然如此古老。房子舊歸舊,但是五臟俱全,一般生活所需,瓦斯,熱水,應有盡有,比起國內當時新建的很多住宅樓宇,還要方便不少。記得當年看《北京人在紐約》,不少人很驚異美國的地下室裡都有淋浴設施。等我自己過來了,也是感覺有些同感,這邊的老房屋多數表面上看起來也就那麼回事,但是一個共同的特點,內部設施相當週全,構件很多是實木的。

後來換了學校,然後就是第一次長途搬家。好在距離不遠,開著我的水星旅行車,也就是三到四個小時的樣子,就到了一個新的城市。這裡還有一個小小的插曲。新的學校很好,但是那個地方據說有些區域犯罪猖獗,於是在搬家之前,我也是做足了功課,畢竟去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城市,選擇住址還是很重要的。於是首先動手從網上搜索各種信息,比如房租、公交線路、距離學校遠近、購物,還有犯罪統計,然後自己做了一個小二次開發,也就是只要做相關選擇組合,符合條件的公寓就會在地圖上出現供選擇。後來的實際情況證明這一方法行之有效,房租合理、距離學校不遠、購物方便,還有就是犯罪記錄少,幾個條件合併起來,還真找到了一個相當滿意的公寓。

前年再次搬家到了西海岸,終於從內地到了海邊,從來沒見過大水面的人,激動了好一陣子,自打那個時候起,就經常會週末跑去海邊抒發一下情懷,眺望遠處延綿的雪山。當時就總是有一種別樣的感覺,但卻總也說不出來,忙忙碌碌這些年,我也是個愛總結對比的人,但一時就是想不出那種微妙的感覺究竟是什麼意思。日子一直很平淡,一切照舊,唯獨多了一件事,就是兒子到了去學前班的年齡。於是就送去了就近的一家學前班,每天早上我也就多了一項任務。那個地方很近,走路也就是不到十分鐘,轉過街角即到了。出了門,是一條梧桐樹茂密覆蓋兩側的小路,幾分鐘後右轉,一個小小的下坡,兩側都是高高矮矮的樹籬笆,再向前走幾分鐘,樹叢背後就是他的學前班了。

去年年底的時候帶著兒子回了一次國,在此之前得知老爸老媽也剛剛搬了家,現在住在城市北郊的新區,有一個很典雅名字的小區。已經好幾年沒有回去過了,這個曾經很熟悉的城市已經變化的令我找不到東南西北了,到處是新建的高樓大廈,還有以前從來沒有聽說過的各種名稱。回到那裡沒有幾天,親人團聚的興奮還沒有褪去,卻突然發現自己已經不大適應這裡的生活了。目光可及之處的一切幾乎都是鋼筋水泥堆砌起來的,從窗戶向外遠眺,整個城市就是一座大工地,塔吊林立,塵土四處飛揚,天色永遠是霧濛濛的。小區中心有一座花壇,是唯一的一點綠色,幾顆半死不活的樹木,早已被塵土覆蓋看不到多少綠色的草,還有一塊禁止進入的警示牌。

那一刻我突然開始想念遠在地球另一邊我自己的家。那裡雖然號稱是美國著名的大城市之一,但除了市中心,看不到什麼高樓大廈,車輛不少,但秩序井然 ,到處還都是老舊的電線桿,陳年老屋隨處可見,道路也很狹窄,見不到國內城市那種不停拓寬所謂的「幹道」。但那裡空氣永遠是新鮮的,天也總是湛藍湛藍的,下雨的時候很多人都不打傘,雨水很乾淨,腳下也不會有泥巴。而最重要的,是整個城市都在綠樹的覆蓋之下,就如同一個巨大的森林公園一樣。我曾經特地留意過學校周圍的環境,所到之處令人印象深刻。一般人印象裡,學校周圍都是人口密集的黃金商業地區。但是這裡的商業區就集中在一小塊地方。其他地方則要麼是整潔的綠地,要麼就是乾脆撂荒,任由草木瘋長,而南部沿湖的一大塊土地乾脆就是濕地保護區。

從國內回來以後,經不住一位朋友的慫恿,上網開了圍脖。某日恰好看到了一個來自故鄉城市的圍脖,每天報導一些地方上的新聞,於是便隨手「悄悄關注」了。來自該圍脖賬戶的隨手報導,最吸引我的地方,莫過於幾乎每天都有的「街頭藝術」報導。在整個三月份,我幾乎每天都可以看到一種極為類似的畫面,高樓大廈、寬敞街道的背景之下,阻斷交通、手持標語橫幅的抗議人群。這些事情以前也有,但從沒有像現在這樣頻繁發生,而且往往與城市擴建有關。我把這些圖片統統下載了下來,毫無疑問,這都是關於中國城市化進程細節的寶貴資料。簡而言之,以西方為想像參照物的城市化所帶來的問題,還遠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一些西方的左翼學者曾經批判西方對於世界的判斷是基於一種「想像的地理」。但其實落後國家同樣對於西方也是充滿了不切實際的幻想。

這次搬家以後,現在我每天最愜意的一件事,就是打開所有的門窗,靜候著微風穿堂而過。我坐在門口的沙灘椅上看書,或者光著腳在門前的石子路上走走,或者就是靜靜地坐在那裡什麼也不想,看著兒子在後門前的草地上和其他小朋友們騎著自行車互相追逐嬉鬧。這是一座很老舊的房子,典型的美式木板房,除了室內的牆漆是新的,其他的物件都很有年頭了,但是居於其間卻總是有一種很舒適的感覺。我開始一直不知道這種舒適感從哪裡來,一切都是那麼舊,也沒有任何奢華的享受,房間也很小,經濟適用房而已,一切都再簡單不過了。但是很快我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平生第一次發現自己原來是如此的接近自然和綠色,鋼筋水泥只能令人產生躁動不安,人只能在自然的環境中找到平安與舒適的感覺 。而任何忘記了這一條原則的「發展」,都是沒有出路的。

此時回想起上次的返鄉之旅,就比較能明白為什麼自己那種不能適應的感覺了。環境質量的極具下降是一個方面,在另一方面,以老爸老媽的收入而言,生活應該是很不錯的了,但是他們都一直在抱怨生活費用的高漲和小區裡物業管理的價高質次。對於那些低收入的家庭,生活在這樣一座城市裡,被「現代化」進程遠遠拋下,又會是怎樣的處境呢?現在高樓越來越多了,城市在表面上越來越所謂的「現代化」了,但是普羅大眾的生活質量究竟提高了多少,則是一個被很多人忽視了的問題。在網路上好幾次我都看到有人發這個城市的空中鳥瞰圖片,並很驕傲的宣稱這就是向「國際大都市」靠近,不能不令人對國人這種假大空的「面子」文化感到費解與無奈。如果是地產商,可以理解,如果是平頭小戶,還是多關心一下自己的荷包吧。

我向來比較敬佩的,不是那些張口即要引經據典、哲人大牛語錄爛熟於胸的人,而是用寥寥幾句話,看似平平淡淡,卻能瞬間打動人心的作者。《三聯生活週刊》在去年曾經刊登過一篇文章,「移民的理由」。這篇文章裡通篇就是一些普普通通的故事,但文字對讀者的衝擊力是顯而易見的。文中有位劉太太這麼說,「我寧願把他送到英國去。我也不指望他能上牛津、劍橋,我就是希望他能回到我小時候那樣子—— 上下學自己去,走幾條馬路就到學校,遇見陌生人也不害怕,不用家長去接,路上沒那麼多汽車,汽車知道避讓行人,不用給老師送禮拍馬屁,就這麼簡單」。老實說,這段話對於我這樣久居國外的人同樣也是觸及了靈魂深處的。一個家,並不僅僅是物質的堆積,更是情感的寄託之所。新家的屋檐下有一盞小小的路燈,開始的時候我並沒有什麼感覺,覺得大概純粹就是浪費電的東西。直至後來某日勞碌晚歸,在昏暗的路上,遠遠望見家門口的那盞黃色小燈,忽然間就覺得內心湧出幾分莫名的溫暖,不由得輕輕出了一口氣,「到家了」。

来源:一五一十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