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必須改變經濟模式

最近從中國傳出一系列不太喜人的數據,逐漸有跡象表明,中國現有的經濟增長模式可能不靈了。

正如中國領導人所強調的,中國經濟是該實現根本轉型了。但這樣的轉型如果真要進行的話將趕上一個頗具挑戰性的時刻。

首先,中國政府將不得不在淨出口對GDP的貢獻率迅速下降之時調整經濟。

在2008年年底前,規模巨大的貿易順差為中國的邊際增長作出了重大貢獻,貿易順差(以及中國封閉的資本賬戶)也給銀行系統帶來了充足的流動性。因此,銀行很容易為中國增長的另一個重要支柱投資助力。

但現在情況變了。今年第一季度中國的貿易順差創下了多年來的最低記錄,貿易順差對GDP增長和流動性的貢獻很可能在今年顯著減小。考慮到淨出口的下滑,推行嚴肅認真的結構性改革同時維持7.5%的增長率將是非常艱鉅的任務。

真正的結構性改革意味著大幅削減政府主導的投資以及對國有部門的補貼。由於對國有部門的許多補貼歸根結底是通過通脹稅、低利率和土地徵用等形式由中國家庭承擔,減少此類補貼將減輕中國家庭的負擔。

這個進程最終將提高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擴大家庭對包括進口商品在內的所有商品的需求。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進程將會帶來內部和外部的再平衡。

但在短期內,這一結構調整意味著大幅削減政府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當然,應對政府投資驟減及隨之而來的增長減速的一個辦法是,允許私人投資者涉足此前被禁止投資的領域。這樣,私人儲蓄將被導向生產性投資而不是房地產等非生產性投資,這一變化在中期內將會增加家庭財富或促進消費。

但如果政府繼續制定價格並對利潤率有重要影響,私人投資者在投資之前可能會三思。鮮有私人投資者會進入政府主導下的寡頭壟斷企業繼續享受融資和監管優勢的領域,因為競爭將從一開始就不平等。

中國的法院必須繼續提高獨立性,這樣,當私人投資者與政府行為人發生爭端時,可以有公平的審判。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