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領土的地下,是整片的「石油海」,但從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之後,經歷兩次「美伊戰爭」的摧殘,直到今年4月,產油量才終於恢復當年的水平,這也顯示伊拉克將以一個現代石油國家的面貌崛起,並可能震動全球經濟。
據能源政策研究基金會主任高斯登表示:「未來5到7年間,伊拉克可以供應全球石油需求增量的半數。」
伊拉克國內雖仍不時發生各種暴力攻擊事件,但死亡人數大幅減少,國內安全情況改善。而且伊拉克終於完成一條從北部產油區到土耳其的油管,使伊拉克20%的石油能經此出口。
伊拉克石油業從2009-2010年起邁入繁榮,先後與英國石油、埃克森美孚、荷蘭皇家殼牌石油等11家國際石油公司簽約。1年後這些公司所開採出的石油量,已超出伊拉克的基礎設施所能處理,石油部反而經常必須下令油公司減產。
伊拉克石油業早就應該繁榮。伊拉克擁有無數的油田,稱為「馬龍(Majnoon)油田」,但以往因缺乏投資而使產量受限。現在國際石油公司目前正對這些油田投入數以十億美元計的資金,政府也積極提升基礎建設。
由於油管、加壓站及儲油槽等設施不良,影響石油從油井運送到油輪上。例如吉爾庫克油田一座負責處理伊拉克十分之一石油的設施,廠齡已達80年,經常因毒氣外泄而停工。
但最近一項重大的瓶頸已獲突破,今年3月石油部開放波斯灣巴斯拉港的石油出口設施;以往原油要裝滿一艘油輪需要數日,但現在增建油輪泊位,同時可對多艘油輪輸油。有了新的設施,4月分伊拉克每天的石油出口量增加到250萬桶,比今年初增加五分之一。
不過基礎設施的改善,只解決了部分「地上因素」。埋藏在最深處的危機,便是國內北部庫德族與大多數阿拉伯人之間,對如何分配國內的石油主張分歧,從今年4月1日起發生一系列紛爭,庫德族並停止石油出口(約佔伊拉克總石油銷售量的8%)。雙方間的僵局最終可能會引發暴力衝突,而可能又會使伊拉克的產油量再度下降。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