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匯率浮動幅度擴大至1%後,人民幣會貶值還是升值?
4月14日,央行宣布擴大人民幣匯率浮動幅度至1%,這是一個明智的決定。本專欄2月13日刊文《人民幣匯率自由浮動是當下最明智選擇》指出:為防範熱錢以最大化收益離場,避免中國損失最大化,應擴大浮動匯率幅度,順應市場需求貶值。否則可能重蹈1997年泰國覆轍,為硬保固定匯率,導致泰國外匯儲備被耗盡,最後被迫放棄,泰銖爆貶,爆發金融危機。
接下來一個市場普遍關心的問題是,人民幣會升值還是貶值?這首先要排除一個技術性問題,即如果市場拋出人民幣兌美元,央行不能強行調高次日中間價,否則央行仍額外付出更大代價給熱錢。
人民幣對美元的中長期是升值或貶值,主要看三個因素:1。人民幣的內在價值,中國經濟的內在競爭力;2。美元的內在價值,美國經濟內在競爭力;3。重大突發事件導致中國或美國中的一方無法承受,產生「斷電」式的幣值大跌。
在上週本專欄《世界經濟兩大難題:美國與中國》一文中,筆者著重分析了美元難題,即高達700萬億美元的金融衍生品,其中利率衍生品接近一半,如果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長期超過4%,則很可能導致利率衍生品泡沫的破滅,甚至引發美元體系的崩潰。為壓制國債收益率上漲,美聯儲直接印鈔購買美國國債,但其副作用——通貨膨脹會推高利率威脅衍生品,美元貶值又威脅上百萬億美元規模的外匯衍生品泡沫。而發動對伊朗戰爭又會威脅歐巴馬的總統大選,因此格外糾結。
在美國糾結、決策彷徨的情況下,人民幣對美元的升值或貶值,主要取決於中國。自2005年7月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已經升值了31%。然而在國內,從貨幣發行層面上,人民幣因上萬億美元熱錢流入增發基礎貨幣,因18萬億人民幣救市的信貸透支而貶值;其內在價值,因國際原材料增加、土地和房價上漲、勞動力漲價、食品漲價等原因,相同單位的人民幣購買力大大下降。
中國經濟的動力機制——「三駕馬車」同期也盛極而衰。外需因人民幣升值、原材料上漲、勞動力及房價上漲、歐美貿易保護升級,加上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競爭,貿易順差佔GDP的比例已由高峰時的10.1%下降到今年一季度的接近0;就投資而言,2008年四季度以來的投資規模空前絕後,中央到地方負債水平都達到極限,加上樓市調控土地財政銳減,投資必定不斷萎縮;而過去30年來,政府主導的投資拉動型、外貿依賴型經濟,均是以犧牲居民消費為代價的,故而居民消費佔GDP的比例由1977年的63%一路下降到現在的35%。
更麻煩的是不斷惡化的財富再分配。在中國和西方特別是美國之間,財富再分配以購買巨量美國債券(僅美國國債最高峰達1.3萬億美元)、廉價商品出口、變相稅收轉移等方式對外傾斜;在政府和民間之間,以政府高稅收、高投資、高消費等形式向政府傾斜;在金融和製造業中,以金融壟斷高收費高利差向金融傾斜;在上游國企資源壟斷和下游民營經濟間,向上游傾斜……這些財富再分配的失衡迄今仍未得到有力扭轉。
特別嚴重的是,因2008年的股災和此後股市的持續低迷,國際熱錢和內部人通過A股的超級過山車,完成了對百姓現金儲蓄的一次大轉移;人民幣升值以來,特別是2008年底以來的樓市暴漲,不僅將百姓的最大宗財富積累套牢在樓市泡沫上,更將未來一二十年的勞動收入預期也透支了。這均對國內消費產生釜底抽薪的作用。
本質而言,過去30年來的發展,走了一條先易後難、先甜後苦、有水快流、由既得利益者推動的道路。這一現實邏輯的演進難免不斷透支中國經濟的競爭力,透支勞動者的體力健康,透支環境資源,透支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透支政府信用。它們都折射為透支人民幣的內在價值。這使得中國經濟這兩年探大底的可能大增。
探底並不可怕。探底孕育反轉,置之死地而後生,在此最可怕的是置之死地仍然得過且過。現在的中國缺的不僅僅是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出路,更缺乏改革攻堅的非凡決心。
可以說,在中國經濟競爭力再造之前,人民幣貶值難以避免,除非美元突發全面崩潰危機。對此,我們需要有清醒的認識。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