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說:「侯偉1985年生,2008年畢業。其父為朔州市副市長。一畢業即成為朔州中院鑑定中心公務員,一年內由副科轉為正科,隨後調入山西省人大,2011年底被山西省人大提為副處。經辦此事的人事處長被提拔為副廳。」山西省人大常委會辦公廳人事處有工作人員回應稱,侯偉還是正科。不過,23 日,羊城晚報記者多方證實,侯偉的確已升為副處,只是還沒到新工作崗位就任。(鳳凰網)
試想,如果此事沒有被曝光,侯偉的仕途目標會否僅鎖定在「副處」位上呢?回答當然是否定的。因為,從侯偉快速升遷的實情來看,其父已為其「升職器」做好了頂層設計,他的仕途目標應該是廳級、部級或者更高的官位。
或許有人會說,這只是作者的胡亂猜測和分析罷了,不足為信。但是,筆者認為,侯偉的仕途軌跡符合當前的用人機制,完全有實現的可能。
眾所周知,當前官場的用人方式大致有三種:一種是交流,另一種是「空降」,再一種是提升。在這三種方式中,第一種和第二種是常用之法,第三種方式有但用得較少。
可以看出,幹部交流是針對一些不能提升,而又不能退出的官員而定的。比如,某縣的某某局長,在同一職位上任了一屆或兩屆了。按照《幹部任用條令》和《幹部交流制度》的相關規定,在不能提升為副縣長,又不便在原職位上再干的情況下,縣委就要進行人事變動,將其從A局交流到B局任「一把」,再交流到C局任「一把」。這樣,對於這個局長來說,位沒變,權沒小,地位照舊,只是換了個崗而已。對縣委來說,既解決了幹部的實際問題,又符合了相關的規定,是一舉多得之舉。所以,有了幹部交流制度後,一個從20多歲干局長的幹部,到他退休之時,就可以在縣局級位上干個五六個崗位的「一把手」是沒問題。事實上,在現實社會中,這種幹部是很多,大家只要注意觀察,就會不難發現。當然,這種情況不是縣級特有的,是市級、省級也是這樣的。大家也經常會看到,某某市的市委書記到另一市任市委書記,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因此說,交流是幹部調動的常用方法之一。
而「空降」則是幹部升遷的捷徑。在現實生活中,無論是縣委書還是市委書記還是省委書記,真正從基層一步一步提升上來的是非常少的,這也是是筆者所說的第三種方式。而目前幹部提升的主要方式就是採用「空降」的,比如,省機關的幹部,其平台大,級別高,一般的縣處級虛職幹部,如果「空降」到市縣來,就可以提升為市直「一把」,或縣委副書記縣長之類的職務。就拿27歲副處侯偉來說吧,他如果響應中央「年輕幹部到基層挂職」的號召,那麼,他以副處的身份到縣裡來挂職,是否就可以任某某縣的「副縣長」呢?過個一年兩年,是否就可以升為縣長呢?再過個一年兩年,是否就升為縣委書記呢?也可以這樣說,到了縣級這個份上,侯偉才算真正進入官場,才算真正走上官員升遷的正常軌道。這時,罷在侯偉面前的仕途就有兩條路可走:
一條是繼續在官場升遷,回省直,到某某廳先搞個副廳長,再提升為廳長,再從廳長空降到市任市長或書記,豐富自己的基層經歷,為下一步的陞官發財作準備。
另一條是到省直企業去當老總,先賺錢再從政。大家知道,中央有央企,省裡也有省企。這些企業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國有企業。而國有企業的老總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高工資,企業虧損了,財政補貼。比如中石化,雖然企業虧損了,但是老總們的工資是不會降的,年薪幾十萬也好,幾百萬也罷,他們照拿不誤,而企業虧損的洞,則就由財政來補了。試想,這樣的國企老總,只要幹上十年,年薪按一百萬計算,光工資收入就有一千萬元,還沒有算上福利、灰色收入等呢!,換句話說,在國企干個十年老總,就完全走上富裕階層了。十年後,這樣的國企老總,就可以去某某省當個副省長或某某市當個市長什麼的,不就可以很高調的大唱「 廉潔從政」之歌了嗎?不就可以大膽的去實踐「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的偉大理想了嗎?
以上便是筆者分析的27歲副處侯偉「升職器」的頂層設計,若有不信的,可以去現實生活中比較比較還沒有被曝的侯偉「升職器」的頂層,看看他們是不是這樣設計的,是不是很符合呢?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