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照穩妥的德國模式,中小銀行沒必要上市;按照美國模式,從地區銀行、股權投資基金到信託均可上市。
繼主要銀行上市之後,地方商業銀行進入扎堆上市高峰期。按證監會公開申報企業流程進度,在14家實名亮相的待上市城商行中,江蘇銀行、徽商銀行、江蘇常熟農村商業銀行、 大連銀行、貴陽銀行、盛京銀行、上海銀行、錦州銀行進入初審環節;步入「落實反饋意見」環節的是江蘇江陰農村商業銀行、江蘇張家港農村商業銀行、杭州銀行、江蘇吳江 農村商業銀行、重慶市商業銀行、東莞銀行。其中江蘇江陰農村商業銀行和江蘇張家港農村商業銀行在深交所上市,其他均在上交所上市。
地方商業銀行扎堆上市不僅對於中國證券市場,甚至對於中國經濟都會產生嚴重的影響。
與美國證券市場1429家上市金融機構相比,我國金融機構上市數量不多。但金融機構所佔比重太大,打個形象的比喻,這幾家上市公司如同巨大的針頭,直扎從證券市場這頭活熊,源源不斷地抽取膽汁。引用一組現成的數據,在此不用全部金融機構,而只著重於銀行板塊。2010年,銀行業通過IPO、配股、發債等手段,從A股和H股市場合計融資4441億元,其中從A股市場融資佔60%左右,佔當年A股市場總融資額10275億元的26%左右;2011年全年從證券市場融資2419億元,其中從A股市場融資佔比接近70%,佔當年A股市場總融資額6780億元的25%。
目前上市的銀行板塊佔總市值15%左右直至半壁江山,視銀行板塊的走勢而定。但銀行業利潤之高、佔用社會資源之多、在證券市場佔據資源之多取,都令人刮目相看。由於上市有門檻,媒體披露證監會的制訂城商行上市的內部指引,擬上市城商行財務指標提出的要求包括資產規模大於800億元,淨利息收入超20億元等,鼓勵了城商行以大為美的傾向。
越來越多的地方商業銀行上市,也就意味著越來越多的銀行被綁定在做大—上市—融資—再做大的路徑依賴上。我們不僅要讓大銀行抽取膽汁,現在輪到了中小銀行,增發、轉債、次級債,一切皆可想像。而美國銀行業的再融資卻不瘋狂,誰也不願意不計成本、信用掃地在市場圈錢,也圈不到錢。黑石等高價上市,那是借重次貸危機的最後瘋狂。
異地開設分行,資產規模急劇擴大。從2009年4月開始,銀監會放寬和簡化了城商行分支機構設立門檻,到2010年,62家城商行跨區域設立103家異地分支行。從2005年上海銀行獲批成立全國城商行的第一家異地分行開始到2011年,城商行異地分行新增近300家,其中僅2010年一年新增幅度就近40%。銀監會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12月末,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為111.5萬億元,同比增長18.3%,其中城商行總資產為9.98萬億元,同比增長27.1%。繼2010年之後,城商行總資產增幅再度居於銀行業金融機構之首。
與風險管理不對稱的擴大,所帶來的結果是資產質量下降,同質競爭嚴重,誰也別想有創新。一方面是在票據等業務方面手段靈活,另一方面是作為地方政府的錢囊之一,行政色彩難以去除,曝發的案例此起彼伏:煙臺市銀行支行行長劉維寧銀行承兌匯票案,齊魯銀行偽造金融票據案、漢口銀行的擔保糾紛案等,歷歷在目。2011年4月,監管層叫停了城商行異地擴張開設分行,至今未能開閘。
大型銀行也有案例,但這不是地方銀行上市理由。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強盜搶劫被抓,有人質疑邊上也有強盜搶劫,為何不抓?大銀行有案例不能成為赦免中小銀行的理由,有十幾根針管已經痛苦,何必再插上幾十根?除非市場化的有特色的好公司。
中小銀行的利潤相比大銀行有過之而無不及,目前利潤接近900億元,是2003年的16倍,資本利潤率為21.88%,盈利手段無外乎利用資金稀缺獲得資金溢價。
服務地方企業的銀行不靠上市同樣可以健康發展,在這方面德國銀行業的經驗可供借鑒。德國央行的數據顯示,德國兩大銀行德意志銀行及商業銀行,必須與數量眾多的地方銀行企業,包括1200家合作銀行、438家公立儲蓄銀行、以及10家州立銀行;州立銀行隸屬地方政府,主要目的是支持地方經濟,這些小而美的銀行盈利水平溫和,風險可控,在監管上享受一定優惠。
中國有無數的中小企業需要德國式的中小銀行,此前溫州等地的銀行已現德國式發展模式的端倪,但在萬眾一心求規模之後,這一模式日漸式微。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