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肉燒燈供佛勞,可知身是水中泡;
只今十指唯余八,似學天龍吃兩刀。
(《景德傳燈錄》:俱祗得天龍一指禪)
這是中國近代著名詩僧八指頭陀,廿七歲時(清光緒三年,紀元一八七七年),參禮甯波阿育王寺佛舍利,為表明信仰的堅定與向道的虔誠,於佛前自燃二指後,所作的<自笑詩>,並因此自號「八指頭陀」。
八指頭陀生於清咸豐元年(紀元一八五一年),圓寂於民國元年(紀元一九一二年),世壽六十二齡,僧臘四十又五。師(本文專指八指頭陀,下同)俗家姓黃,湖南湘潭人,世代務農。母胡氏,於連生數女後,日日祈求觀音菩薩賜子,不久果懷孕;數月後,忽夢蘭(蘭,男的諧音)生臥室中,越數日即生下師。師七歲喪母,與年僅兩歲的幼弟「撫棺尋母哭失聲」,聞者莫不為之鼻酸!十一歲,師入村塾讀書,無奈一部《論語》尚不及讀完,相依為命的父親,即因病撒手人寰。師曾自述當時「零丁孤苦,厥狀極慘,弟以年幼,依族叔。余無所得食,乃為農家牧牛,猶帶書讀。」幼年痛失怙恃(父母)的悲淒,溢於言表!
同治七年(紀元一八六八年),師十八歲,某日於春郊牧牛,「見籬間白桃花,為風雨所摧敗,不覺失聲大哭,因慨然動出塵想。」睹落花感無常,師遂依止湘陰法華寺東林長老出家,法名敬安,號寄禪。日後,師嘗作《落花詩》絕句追憶此事。詩云:「紅桃紫杏滿山窠,鬥艷爭妍一剎那;悟得人生皆夢幻,從茲清磬念彌陀。」
出家半年後,師赴南嶽衡山祝聖寺,禮賢楷律師受具足戒。翌年春,師仰慕志恆禪師道行,參學於衡陽岐山寺,朝夕親炙志公。
「弱齡喜聞道,遙禮岐山師;千里懷耿介,中心如渴飢。既入獅子窟,始決野狐疑;凝神入眾妙,飛辯應群機。…」這首《岐山感舊詩》,充分流露當年師求法若渴的熱忱,與聞法後心開意解的無限法喜。
同治十年(紀元一八七一年),師廿一歲,因至岳陽探省母舅,順道偕友暢遊洞庭湖畔的岳陽樓。登樓後,同行的道友,忙著分韻賦詩;師因不諳詩作,獨自在一旁「澄神趺坐,下視湖光,一碧萬頃」,腦海中忽然湧出「洞庭波送一僧來」之句。此句一出,在座詩友莫不嘖嘖稱奇,嘆為稀有難得之作,皆認為若非神助,即仗宿慧所致!日後,師得湘陰縣名紳郭菊蓀指點,授以《唐詩三百首》。自此,師於清磬木魚之餘,兼研詩詞,並時以詩作,就教於同鄉國學大師王湘綺;師曾自稱:「佛門弟子,湘綺詩徒。」日久功深,師終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詩僧。師之作詩三昧為:「傳杜(甫)之神,取陶(潛)之意,得賈(島)孟(郊)之氣體,此吾為詩之宗法焉。」師之詩作,計有《八指頭陀詩集》十卷、《續集》八卷、《白梅詩》一卷;日本僧人將其詩集編入續藏,師能詩之名,自此遠播海外。
師廿五歲,曾結夏於鎮江金山寺,並小住於常州天寧寺,經蘇州往南海。兩年後,師廿七歲,住寧波茅山寺,游天童山,宿阿育王寺。遍游江南若干年後,師於光緒十年(紀元一八八四年)結夏後,返回長沙,時年卅四歲。返湘後,師先後住錫於衡陽羅漢寺、衡山上封寺、大善寺、寧鄉溈山寺(唐代靈祜禪師開山創建)、長沙神鼎寺、上林寺。光緒廿八年(紀元一九0二年),師五十二歲,接掌東南第一名剎——浙江寧波天童寺方丈,直至六十二歲圓寂。師於天童春龍岡遍植梅花,自筑「冷香塔」,並自撰)《塔銘》曰:「佛壽本無量,吾生詎有涯?傳心一明月,埋骨萬樹花。丹嶂棲靈窟,青山遇客家;未來留此塔,長與伴煙霞。」
師一生與花結下不解之緣,深受師器重的太虛大師(紀元一八八九至一九四七年)謂師系:「夢蘭而生,睹桃而悟,伴梅而終,以花為因緣,以花為覺悟,以花為寄託,以花為莊嚴!」誠十分貼切之寫照。民國元年(紀元一九一二年)十一月一日,師與各省僧界代表,連袂抵北京請願,吁政府保護寺產,惜未獲善意回應。十一月二日,師竟示寂於法源寺。
師天性純篤,為十足性情中人,無論對人、對物、對山、對水,率皆出自真心,發乎至情。最後,謹引述師之軼事二則,以見其赤子情懷之一斑。
師於五十二歲,就任天童寺住持之前,專程還鄉拜辭祖塋,併進謁兒時恩人李母周孺人墓園,師感念李母不已,並為詩哭之。師寫五言絕句,共四首:
昔人感一飯,千金報其恩;
我懷李母德,袈裟拜墓門。
未拜涕先流,兒時此放牛;
憫我無母兒,時常梳我頭。
稚齡失怙恃,舍母無所依;
我飢飽我食,我寒溫我衣。
欲去復躊躇,遺憾此山隅;
惟將雙淚痕,流作報恩珠!
從這四首五言絕句中,我們清晰地看到:這位年逾半百老頭陀,身披袈裟,淚泗縱橫地追悼幼時曾為其櫛髮、縫衣、餵食的婦人,知恩圖報的心意,溢於言表。師自揣既然無法如韓信回報漂母以「一飯千金」,只好「惟將雙淚痕,流作報恩珠!」情真意切、賺人熱淚!
「民吾同胞、物我與也!」師早歲於岐山仁瑞寺擔任行堂時,因憐憫一病犬,飢困無食,擅自違反禁止畜犬的寺規,私下餵食病犬。久之,此一無主病犬,竟滯留寺中,驅之不去!一日,方丈巡察大寮(廚房),正值病犬就破瓷盆啖食;師恐事跡敗露,遭方丈呵斥,「乃遽取盎,吞其餘粒,臭味惡不可近,犬涎滿焉。」方丈離開後,師回到寮房,隨即大吐不已,蒙被而睡。廿四小時後,師一覺醒來,頓覺心境澄明,慧業朗現,獲證文字般若。如此非比尋常的成就,實植因於師「無人我眾生相」的殊勝心行。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師純真誠摯的情感,平等無我的胸懷,為佛門陶鑄出一位高僧與大人的具體形象!
文據《高僧行誼》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