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揭秘「五七指示」不為人知的起因(圖)

作者:丁東  2011-10-30 12:56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5
    小字

1966年5月7日,毛澤東給林彪寫了一封信,這就是有名的「五七指示」。而這封信的起因,卻少見提及。近日,讀到《邱會作回憶錄》,才窺見事情的來龍去脈。

毛澤東這封信是對林彪送上的總後勤部《關於進一步搞好部隊副業生產的報告》的批示。這個報告就是邱會作主持起草的。邱為什麼要起草這個報告?得從部隊為什麼要搞農副業生產說起。

此事要追溯到三年困難時期。當時食品供應緊張已經殃及部隊,地方不能保證糧食供應,個別地方無糧供應,憑證買不到肉食和食油,有錢買不到蔬菜。邱會作講了三個例子:1961年夏天駐山東的部隊,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吃地瓜干,有時一星期也領不到一顆糧食。地瓜干又是1958年、1959年存下來的,原來根本不是當口糧的,而是做豬飼料,多數都是有霉點的,吃這種地瓜干苦得難以下嚥:1961年秋駐河南周口的部隊吃的麵粉,有百分之二十以上都有雜質,樹葉、草、麥桿等都有,這種面就像麥麩子拌乾草餵牲口吃的細料差不多;1961年駐四川綿陽部隊吃的大米有百分之二十以上的稻殼、砂子、泥土等。他說,這是我親自在部隊看到的,同部隊一起吃過這種糧食做的飯。這樣做是糧食不夠充數而為的,部隊的糧食定量每人每天一斤半,除去不能吃的東西,每人每天真正下肚的糧食也就是一斤多一點,戰士都是二十左右的年青人,見天吃這種飯能行嗎?糧不夠。瓜菜代,當然是出路,但部隊哪有瓜菜?蔬菜、肉食、食油都沒有,多數部隊一年也嘗不到幾次肉味。憑票證領不到東西,這種生活不能長期下去。

當時,部隊固然吃不飽,地方挨餓的現象更嚴重。周恩來讓邱會作參與過幾件救災的事。1960年5月,廣西橫縣駐軍給邱發了一個電報,稱政府機關因飢餓不能工作了,要求借軍糧。周恩來讓邱去秘密調查。邱到橫縣一看,縣委書記躺到床上起不來了,有氣無力,作揖流淚,伸出四個手指,意思是四五天沒吃飯了。原來這個縣為了保「衛星縣」的名譽,斷糧也不敢報災情,已經餓死一千多人,每天還在死人。1961年冬,玉門、酒泉災情嚴重,甘肅省委不報告,周恩來只好讓邱會作撥出軍糧調汽車星夜兼程送到村裡,早一天送到,就少死好多人。1962年夏天,吉林農民因為沒有口糧,必須上山下河採野食度荒,不能鋤第二遍草。有人提出,如果能供給一千萬斤糧食,全省主要產量區鋤第二遍草,當年可增產十億斤以上。為此,周恩來又讓邱會作借出一千萬斤軍糧,秋後歸還。

當時,來部隊的家屬猛增。家屬極大多數是專門到軍隊吃飯的,而且不打算再走。他們說:「橫直是餓死,死在家裡,還不如在部隊死在自己的親人面前。」

軍隊困難,國家更困難。軍隊向國務院多要糧食也張不開口。於是,在1960年冬天由賀龍主持的軍委常委會上,邱會作提出「自己動手搞生產,別無他法。」當時總政領導人提出異議,主要是怕影響突出政治。羅瑞卿向賀龍提議,由邱會作起草一個軍委給中央的報告。於是,邱到北京周邊部隊調研,在1961年2月起草了一個軍隊動手搞農副業生產保證自己供應的電文,上報羅瑞卿,一週沒得到答覆,又直接報給林彪,才得到支持。有了這個文件,全軍開始種菜,養豬,生產糧食和副食,大多數連隊都有了一塊菜地,一個豬圈,一個作坊,當年就解決了吃不飽的問題,部隊再沒有人得浮腫病。

從此,軍隊開展農副業生產不但合法化,而且成為長期方針固定下來,並影響到阿爾巴尼亞、古巴、阿爾及利亞等國家的軍隊,《關於進一步搞好部隊副業生產的報告》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

......

在文革中,幹部下放勞動的機構稱為「五七干校」,其他職業的人到農村勞動稱為「五七」道路。後人研究毛澤東的社會理想,都不能迴避「五七指示」。軍隊從事農副業生產度荒的起因,反而無人注意。

(本文略有刪節)

来源:《人物》2011年4期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