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增長數據透露通脹實情

本週中國發布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數據背後,隱藏著一個通脹難題。

儘管多數分析師研究這些數據的目的是判斷中國經濟增長勢頭保持得如何,但至少有兩名分析師看出了公布的價格變動與隱含的價格變動之間的較大差異。

這個差異不只是一種學術性的好奇。它似乎表明,通脹要比中國政府迄今所公布的更為嚴重,並可以解釋為什麼在經濟放緩之際北京方面依然如此不願放寬政策。

最寬泛的通脹指標(也是上述差異的來源)是GDP平減指數,它衡量最終產品(無論其用於消費、投資還是出口)的價格變動。平減指數剔除所有這些價格變動的影響,從而使名義增長率降至實際增長率。

法國興業銀行(Société Générale)經濟學家姚偉指出,第三季度中國隱含年度GDP平減指數達到10.3%,這是中國自1999年開始發布季度增長數據以來最高的。這個數據遠高於同期6.3%的居民消費價格(CPI)。預測諮詢機構朗伯德街研究(Lombard Street Research)的經濟學家黛安娜•喬伊列娃(Diana Choyleva)發現,在季度環比基礎上計算,上述差異則更大:GDP平減指數上漲3.8%,而CPI上漲1.5%。應該指出,在中國,GDP平減指數是一個奇特的數據,它一貫高於CPI數據,主要是因為投資是增長的主要組成部分,而且投資品價格的上漲速度一直比消費品快。

但是,GDP平減指數與CPI之間的差異通常並不大。現在它擴大到年度基礎上4個百分點、年率化基礎上將近10個百分點,這個事實說明,中國的價格壓力很可能比此前人們認為的還要嚴重。

增長放緩的跡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投資者的歡迎。他們希望,這些跡象可為政府放寬貨幣政策、出臺新一輪財政刺激鋪平道路。通脹也在開始放緩。但如果平減指數是對的,通脹是在從遠高於官方所公布數據的水平放緩,那麼政策轉變可能不會成為現實,投資者的願望會落空。姚偉表示:「中國央行很可能知道這個問題,這就是為什麼他們還沒有發出任何放寬貨幣政策的信號。這很明智。」

本文留言

作者歐陽德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