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方媒體指責新任美國駐中國大使駱家輝在中國儉樸生活的行為是「新殖民主義」,不但讓人覺得這種指責是多麼的荒唐不經,但也引起人們對「新殖民主義」這個概念的興趣。
中國官方媒體之所以會運用這個完全不符事實的名詞胡亂套在駱家輝頭上,顯然也是因為這兩三年來,已經有西方媒體批評中國在非洲的新殖民主義行徑。因此他們以為把這頂帽子套在美國頭上,就可以封住西方媒體的嘴巴,至少也是一種烏賊戰。
在中國「崛起」之後,雖然也看到中國的資本進入非洲等落後國家,掠奪當地資源。但是也只有到發生茉莉花革命,中國如何海陸空在利比亞大規模撤僑,才瞭解到中國在利比亞的投資規模是如此之大。
說中國撤「僑」,這個「僑」字是故意誤導,因為真正的僑民,是在僑居國長期定居的中國人。而利比亞的所謂「僑」,主要是中國資金帶去的雇佣勞動力,根據政府與企業的需要,才決定居住時間的長短,並非個人可以自由選擇的。
據中外媒體的報導,撤回中國的中方人員有3萬6千人,以現時生產勞動的機械化與自動化,這3萬6千人的確非常可觀。而根據中國商務部的統計,中國在在利比亞在建的大型項目共計50個,涉及合同總金額達188億美元,主要集中在基建領域。
南都週刊對此有比較具體的報導,根據一位成都來的技術員所說,他的月薪是1700美元(約1萬1000元人民幣),另外還有數額不小的生活補助,比他原來的收入高三、四倍,才決定背井離鄉實現淘金夢。但是企業對他們進行的是封閉式管理,員工未經允許不能離開生活區域,更不允許獨自在外租房。顯然,這有點像集中營了。這也是「淘金」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這樣一個管理方式,也決定中國員工不可能與當地民眾融合在一起。所以當利比亞發生革命的時候,這些中資企業必然成為當地民眾的攻擊目標,這些員工也飽受驚嚇,雖然這種封閉式管理的「獨立王國」,像堡壘一樣的堅固與安全。
這種攻擊,其實也與中國支持利比亞獨裁者卡扎菲有關。革命前就已經「勾結」,革命期間又有許多歪曲的報導,當然更是火上加油。
利比亞因為盛產石油,本身很富裕,所以中國勞工的到達,不會搶當地人的飯碗,也不完全是掠奪資源,然而到其他貧窮國家,中國這樣「自給自足」的對外投資,完全沒有為當地民眾創造就業機會,卻拿走他們的資源,彼此的矛盾就會更加突出,一旦發生革命,後果更難料。
最近非洲中部內陸國家讚比亞舉行總統大選,在野黨領袖薩塔擊敗執政長達20年的「多黨民主運動」領袖班達,當選總統。這是在非洲國家極為罕見的擊敗現任總統的政黨輪替。讚比亞一向與中國關係友好,薩塔曾在一場遊行中指責執政黨被中國左右,無心保護人民。它的變天,被視為非洲國家對中國新殖民主義的反省,民眾對中國投下了反對票。
當然,也有與中國還是很友好的國家,例如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總編輯張力奮最近採訪幾內亞總統阿爾法•孔戴,他就完全否認中國實行新殖民主義的說法,而是雙方「互利」;雖然他也承認,中國帶來自己的勞工,因此無助於當地民眾的就業。
不過他也說:「確實,我年輕時,我對毛主席非常感興趣。後來,我又關注起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以及他如何得到周恩來的保護,才得以領導改革開放。這引發了我濃厚的興趣。所以,我絕對希望我能夠在我們國家做出和鄧小平同樣的成績,我要讓幾內亞也打開發展的大門。」作為一個文革「毛粉」與改革開放的「鄧粉」,他不讚揚中國才奇怪。
至於中國到底是不是新殖民主義,站在共產黨的立場,只須拿出共產黨理論基礎的列寧主義來對照,列寧的「帝國主義論」所描繪出的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的嘴臉,就是中國在亞非拉的掠奪模式。如果真正相信那個理論的話,那麼未來的戰爭的根源一定是中國這個新起的帝國主義,只能以發動戰爭來要求重新劃分勢力範圍與瓜分資源。
(文章只代表特約評論員個人的立場和觀點)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