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業需要未雨綢繆的救助

近來,中國的銀行不招人喜歡:中國政府在縮減總體信貸規模以抗擊通脹的同時卻強迫銀行維持對小企業的貸款。分析師則擔心不良貸款日益加劇的風險。上週,中國主權財富基金國內全資子公司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Central Huijin Investment Co.)購入國有銀行的股票,以制止今年以來造成銀行股股價下跌約30%的拋售行為。

中國目前並沒有遭遇銀行危機,但外界對此擔憂卻越來越多。想要避免更為嚴重的問題,惟一的辦法是進行新一輪改革。

中國的銀行到底出了什麼問題?首先,中國的經濟增速已經放緩,這主要是2011年初以來緊縮貨幣政策造成的。這不可避免地會讓銀行的一些借款人陷入困境。

其次,中國的房地產業正處於週期性調整的過程中。對於政府打擊樓市投機的舉措來說,這是一個勝利,但這不是沒有代價的。在各種監管控制措施推出18個月後,開發商的銷售量已經下滑,他們的資金面也很緊張。未售出住房形成的存貨正在累積。住房價格注定將回落。一些小型開發商將倒閉。

最後,在未償還的銀行貸款中,約有20%是貸給了由地方政府設立的為基礎設施項目提供資金的實體。這些債務,加上高企的通脹,是2009年-2010年推行的經濟刺激計畫留給我們的遺產之一。這些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利用銀行信用時槓桿率較高,他們利用借入資金建設新的地鐵系統、道路和機場。但並不可能所有這些項目都有能力償還貸款。

銀行業監管機構向地方政府施加壓力,要求後者向融資平臺注入資產(有效調整資本結構),並停止向此類融資平臺提供新的貸款,取得了一定成效。如果這些貸款質量大幅下降,救助看來不可避免,政府又會如何制定救助計畫?在等待這方面消息的同時,投資者感到擔憂。

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並不一定就會導致危機。同更加悲觀的觀點相反的是,中國在2012年的經濟增長率可能維持在8%以上,通脹或多或少會回落。這將令政府能適當放鬆信貸控制和住房市場。地方政府的資金問題也是可控的。

但金融改革將恢復投資者對中國金融體制健康情況的信心。金融改革的深化會為避免爆發全面危機所必需的其它改革鋪平道路。

北京方面應該盡快澄清處理地方政府債務的方式。國有化將是必然的解決方案,因此中國政府倒不如現在就行動起來,清除這些債務負擔。財政部或大型國有政策銀行之一應發行債券,並開始從那些銀行手裡開始回購基礎設施項目。

此舉將立即消除已卡住銀行脖頸的一大「桎梏」,也會減少融資成本,因為政府發債利率要比銀行貸款利率低。不過,它帶來的主要副作用是組織救助時的後勤困難,因為救助涉及全國數千個表外實體。但北京最終將不得不承擔起這項工作,因此越快越好。

此外,北京如能採取措施避免情況再次惡化,則是幸莫大焉。其中,需要就如何為基礎設施融資一事進行改革。一般來說,政府是從國有銀行那裡借錢,用貸款修建公路、隧道、橋樑或鐵路。最好是以原有方式來融資基礎設施項目,即資金直接來自政府預算。這會增加透明度,減少低效項目的系統性風險,以避免讓這些項目在一些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成為不良貸款。

如果能改革並推高利率,那麼中國的金融制度就會最終避開這些繁榮-衰敗循環。中國的存款利率曾一度很低,所以銀行可在壓低貸款利率的同時仍保持盈利。這種金融制度正在瓦解。

儘管存在種種抗通脹的言論,但今年的實際存款利率仍為負。這為資產價格通脹創造了長期趨向,也讓資金在危機期間逃離金融系統的可能性加大。由於銀行在貸款業務上只能獲得低利率,因此無論國有企業如何糟蹋資金,它們都喜歡把錢貸給「更安全」的國企。提高利率會改善投資決定,讓抗通脹的努力更為有效。

利率正常化還將意味著匯率正常化。儘管人民幣兌美元今年升值了5%至6%,但它仍被低估。在北京方面解決匯率問題之前,提高利率將吸引熱錢流入,而這可能導致通脹的再次高企。

隨著中國經濟和中資銀行在深度和廣度上的不斷發展,重複長期存在的繁榮-衰敗循環的成本也越來越高。如果能夠將一攬子勇敢的改革進行到底,中資銀行將會健康發展。改革不需要是劇變性的,但這些改革一定要協調進行,以確保市場信心能得到支撐。

本文留言

作者王志浩(STEPHEN GREEN)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