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高度控製造成畸形高利貸市場

讀了《如何消滅高利貸》一文,我有如下看法:

什麼是高利貸?誰是高利貸的推手?高利貸供需雙方是如何達成這種交易的?

按照理論,最理想的存款利率是GDP的增長率。儲蓄雖然不完全是財富和資本,微觀的、對於百姓而言則代表過去的勞動,應該享受與GDP相同的增長速度和財富分配。

由於中國的金融業靠存貸利率差為其主要收益,因此名義貸款利率至少應為名義GDP增長率或更多。即中國的一年期存款利率應該為10∼16%之間,銀行貸款為13∼20%之間,才是合理的。

按照現實中金融業的資本平均收益率30%計算,民間借貸收益率30%也是正常,因為金融業的資本收益率已經扣除了成本,這種成本可能和收益是相等的。那麼民間的借貸收益60%也算是正常的。法律規定民間借貸不超過銀行貸款4倍即受法律保護(非合法,因為沒有繳稅),即民間借貸利率24%是合理的。

高利貸的形成關鍵在於金融壟斷和行政對利率市場的干預,是普通百姓為了保護其過去勞動不被掠奪的過程。不過事實上,真正的普通的老百姓並沒有幾個會參與這種借貸,大多數都是既得利益者的作為,一種有力量和有意識規避政府管制行為的自發行動。

當然借方也有這種需求,即對資本收益率50∼100%的收益產品。什麼產品具有如此巨大暴利,能夠讓企業家不惜成本代價?土地?股票?官商勾結?藥品?買官賣官?礦山?一般民間借方自有資本估計在50∼80%左右,借貸利率100%的稀釋結果大概資本真實成本在10∼20%左右(沒有任何調查,純粹估計)。即民間企業的毛利率大概25%左右勉強維持。

理論而言毛利25%是製造企業的正常經營行為,即民間高利貸瘋狂的時代就是企業為了維持生存的時代,純粹為了生存。而許多地方的金融業藉助官府的宏觀調控政策,大量信貸進入高利貸行業,以公謀私,也可能是金融全國一盤棋,小地方金融資源向大地方流動。

西方基於低的增長、低通脹這個條件,低利率是合理的,加上金融業的非管制和多樣性多元化,官商勾結相對較少,很少出現中國的格局。中國的金融業和金融體現應該處於西方100年前或150年的情況。何況西方的資本投資增值渠道比較多,信用比較好,如國債市場、基金市場(中國的基金實際是為各自的投行打新股埋單)。

政府壓低存款利率、高財政支出引發通脹、管制金融業,中西利率差和增長差距,導致了中國畸形的高利貸市場。其中最關鍵的關鍵就是官府對金融業的極度控制和滲透,高利貸其實也是官府的滲透才會發生的行為。而高利貸也是中國經濟的指標之一,至少說明企業為了活命而活命,根本談不上發展。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