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以來,民間就有很多牢騷,其中最多莫過於「我是好人,為什麼得不到好報?」有這種抱怨和思維的人,說自己從小就乖順懂事,對朋友好,常做善事,為什麼命運卻讓自己受到太多的挫折,真是天理不公!說這種話的人卻很少去想過:怎麼才會有好報,如何才是好人,做什麼事才是善事?
(網路圖片)
所謂放下執著,並非指不生活了,飯也不吃了,覺也不睡了。這不叫放得下,乃為另一種執著。以為所謂放得下就是什麼都不幹了,不對,那是豬的生活。
人活在世上,要做你該做的事情,不做你不該做的事情。
這件事情該你做,你做了,是最自然不過的。就好像你走在街上,一個小孩在路邊滑倒了,你裝做沒看見,走過去了,你能夠安心嗎?這時,你上去把孩子扶起來,乃為最自然的事情。不做才是不自然。親人重病,你說我放得下,不聞不問,這叫什麼放得下?這是推卸責任。
那麼,什麼是不該做的事情呢?
首先是從道德上講,你不應該做的,你做了,會非常不安。有些事,從歷史的安排上就不該你做,你硬要做,費了很大的力,還是做不成,這也是不該做的。
人們經常在做一些不該做的事情,浪費了精力。好比上班坐公共汽車,路上交通很擁擠。這時,有人就沉不住氣了,長吁短嘆,一會兒看看表,一會兒看看窗外,只怕誤了自己的事。其實,你著急也罷,不著急也罷,車該怎樣走就怎樣走,你著急也是這個速度,不著急也是這個速度。你已經做了該做的事,你按計畫上了車,至於車是否誤點,不是你能控制得了的。這種累,就屬於多餘支出。
此外,一個人本來數學很好,卻非要當作家,這件事不該他做,他硬要做,費了半天勁,做不成還傷了自己。李寧的體操世界第一,但你一定要他去跳高,肯定不適合,也不會出成績。同樣,讓朱建華練體操也不合適。這種顯而易見的例子一看就很明白,但生活中許多人都在犯這種錯誤,勉強自己做不該做的、不能做的事情。勉強的結果,事情做不成,自己還要受傷害。
老子《道德經》中的一句話「無為無不為」,有讀者問,無為是不是不需要做事了。他說自己已經可以做到無為了,但不知怎樣才能「無不為」?這樣的理解完全是錯誤的。
無為是一種高境界,是放下一切執著的境界,並非什麼事都不做。剛出生的嬰兒還會吃奶,還會啼哭,何況成年人?當你放下一切執著之念,才能做到本心清靜,才能真正「有為」。什麼事都不做的境界還要修煉嗎?
要靜下心來想一想,自己的一生有多少事是應該做的,有價值的;有多少事是不該做的,是毫無意義的。只有你認清了哪些是應該做的,必須做的,哪些是不該做的,毫無價值的,你才能真正做到無為,才能在那些應該做的事情上「無不為」。
做好事也要取其自然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個過程。即使是件好事,也要允許人們有一個認識過程。不理解可以,挑毛病歡迎。對任何事物的發展本身也要取自然態,要豁達開朗。
因為有人不理解,因為事業發展不順利,你非常氣憤。其實,氣憤是沒必要的。就好像你本意是想做件好事,由於客觀原因,因為坐車誤點了,因為下雨你出不去,好事沒做成,你特別不高興。這就不好。為做好事而做好事,做不成還著急生氣、心情焦燥,這都不叫做好事。
我們常講要修德,評價一個人時愛用「德性」兩個字。說這個人好,德性好,那個人不好,德性不好。做好事為積德,做壞事為缺德。這點一般人都能領會。可是,你如果執著於做一件事,哪怕是一件好事,做不成就生氣,就煩躁,拿得起放不下,此乃為少德。仍然是不值得提倡的。
每個人都有獨特的生活方式,如何判斷自己的行為呢?
首先,要經常審查自己的潛意識,看看是不是在很好的境界裡,看看是不是有私心,是不是有偏見,是不是時時顧慮著自己的聲望得失。如果這些曖昧之心都沒有,乃為平靜。
這時,你就平平靜靜地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乃為有德。
所謂功德是無法計算的。計算之後就無功德了。
做了好事,希望別人感謝,功德去了一半;做了好事沾沾自喜,功德就沒有了。
萬事要取其自然。自然才有高境界。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為什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