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你不知道的人體的六大謊言(圖)

 2011-07-25 11:22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人體的六大謊言:瘦弱者比肥胖者新陳代謝要慢

核心提示:關於人體的一些常識,也許今天會有新的變化。例如,很多人認為瘦的人比肥胖者新陳代謝更快,而實際上並非如此。

人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對自己的身體產生各種疑問。一開始都是些諸如「這個玩具到底能不能塞進嘴裡呢?」的簡單問題。隨著年齡的增大,我們的疑問變得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在這個時候聰明的父母就把我們送到幼兒園老師那裡去尋求答案。不幸的是,幼兒園老師們和一些科普教材告訴我們的答案可都不一定是真相,實際上基本上都是謊言。

第六大謊言之:人類只有5種知覺

打幼兒園開始,我們就被灌輸一種定論:我們只有視覺、嗅覺、觸覺、味覺、聽覺這5種知覺。人們普遍認為,這「五覺」的劃分源自亞里斯多德,所以誰要是試圖爭辯有第六感,那基本就是在挑戰人類智慧的始祖。

真相:到目前為止,其實連科學家都不太確定我們到底有幾種知覺,甚至連知覺是如何構成的也尚無定論。

我們在學校學到的那5種只不過是最明顯的知覺而已,根據不同的計算方法,人類大約有14-20種知覺。其他知覺可要比這5種有趣得多。

比如讓你閉上雙眼,然後用食指觸摸鼻子。問題來了:你都沒看,怎麼知道哪個是食指呢?你又怎麼知道自己的鼻子在哪?難道是用鼻子嗅出來哪個是食指的嗎?又或者是用手指觸摸空氣分子找到的鼻子?顯然都不是。這就是身體的固有知覺,即相對於自身的方位意識。

再比如時間感。大衛·英格爾曼等頂尖神經學家卻認為它是人體所有知覺中最重要的一種,因為時間感就如同一根線,能將其他知覺串連起來。如果沒有時間感,「蘋果」就不能成其為蘋果,而只是各種不同的感覺,因為我們無法判斷蘋果的色、香、味等特徵是同時存在的,也就不能把它們串連起來。要是這還不足以讓你信服,那就試試在一間完全安靜的屋子裡盯著白牆看吧!你的時間感會告訴你,因為不相信我們你已經浪費了多少生命。

另外時間感還能發揮驚人的作用。舉個例子:假如你正在樹林裡散步,一隻熊在你左後方的灌木叢裡咆哮,你的左耳會比右耳早1/10000秒聽到咆哮聲。而你的時間感能捕捉到這微乎其微的差異,從而幫助你準確定位身後熊的位置。如果僅憑聽覺,你只能知道熊大概在你左邊的某處。由於人的耳朵不能像狗耳朵一樣轉動,所以要想準確定位熊的位置,你就只能轉過身靠眼睛看了。這樣的話,你在人世間看到的最後一幕可能就是一片棕黑色的熊皮了。

第五大謊言:我們的舌頭會分區,不同的區域能嘗到不同的味道

我們最早在科學課上學到的就是人的舌頭就像工廠的平面圖一樣,不同的區域能嘗到不同的味道。如果你的童年也是吃著喜之郎CC果凍長大的,那麼你可能會注意到,即使它以極快的速度繞過舌尖(一般認為舌尖是品嚐甜味的區域),你還是能感覺到甜味兒。

真相:「舌頭分區圖」中每個區域都能品嚐到不同的味道

舌頭分區圖的「理論」實際上始於對100多年前一項德國研究的誤譯。1901年,德國科學家D.P. Hanig開展了一次味覺研究,發現一些志願者舌頭的某些區域對某些味道的感知更強烈。40年後,哈佛大學學者Boring博士誤譯了德國人的研究結果,把D.P. Hanig在測試中的模糊傾向錯當成了舌頭工作流程圖。

研究者們早就知道舌頭的各個部分都能很好地品嚐不同的味道,這不是因為舌頭上均勻地分布著味蕾,而是因為每個人的舌頭都有不同的優劣分布模式。「舌頭分區圖」中每個區域都能品嚐到不同的味道,有時候甚至從同一頓飯裡都能吃出不同的味道。同樣的,我們的味蕾不是像想像中那樣分割成一塊一塊地,而是從喉頭到消化系統均勻密集地分布著。

第四大謊言:靜脈血是藍色的

白人身上的血管之所以看起來是藍色的,是因為血管裡流著從心臟出來的藍色靜脈血。這是生物教科書裡用顏色來區分人體內不同流向的有效方法。血液含氧時呈紅色,缺氧則呈藍色。為什麼我們不會流出藍色的血呢?這是因為靜脈血在遇到空氣中的氧氣時又變成了紅色。類似的論據還有:人在屏住呼吸或窒息昏迷前會因缺氧而面部發紫!

真相:藍色的外表不能改變血液是紅色的事實

要說血管本身的顏色,我們用肉眼就能看得一清二楚。靜脈血管一般位於表皮下,裡面流的是不含氧的血液。沒錯,我們看到的藍色血管裡的確流著不含氧的血液,但血液本身並不是藍色的。甚至血管本身也不是藍色的。它之所以看起來呈藍色,只不過是因為它反射了藍色光而已。血管本身以及它們所運送的血液其實都是暗紅(或稱深紅)色的。

第三大謊言:性格由左腦/右腦優勢決定

你肯定聽說過這樣的說法:左撇子能夠運用大腦中某些神秘區域,因而具有藝術天賦,容易情緒化;而右撇子一般長於邏輯思維。而這些區別完全是因為右腦負責控制創造性活動,左腦負責控制邏輯思維。

真相:想要真正有創造力或邏輯性,需要同時調用左右半腦的資源

實際上所謂創造性基因產生於大腦右側完全是彌天大謊。大腦中的確存在一些處理特定功能的專門結構,但是這些專門結構並不是集中分布在大腦兩側集中分布。就拿語言學習來說,,神經語言學理論認為,語法和組詞功能在左腦,語調和強調功能在右腦,如果按照這種邏輯,如果你的左右半腦不是同等發達的話,是不太可能學好語言的。

大多數大腦功能,比如語言、情緒(一般認為由右腦控制)、算數(一般認為左腦控制)都必須在左右半腦的雙邊合作下才能完成。科學家會告訴你,想要真正有創造力或邏輯性,需要同時調用左右半腦的資源。

有時候大腦的某一部分能替代受損部分的功能,這一事實讓我們把大腦劃分得如同東西海岸般截然分明的設想變得複雜了。這也是有的人摘除整個半腦後仍然不會突然喪失全部「創造力」或「邏輯思考能力」的原因。相反,他們還能完成研究生考試等工作,並且通常會重新獲得一般認為位於已摘除半腦的功能。

第二大謊言:人體大部分熱量由頭部流失

媽媽們最偉大的智慧之一恐怕至今仍在你頭腦裡迴旋:「出去別忘了戴帽子,頭暖身才暖。」而我們則傾向於相信媽媽的觀點,畢竟熱量是向上跑的。

真相:身體的各個部位是均衡散熱的

「頭部散熱多」謊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在一個堪稱史上最腦殘的研究中,美國陸軍決定在極寒條件下進行幾項測試,然後測量身體流失的熱量。軍人們全身上下穿戴了最新的極地生存裝備,唯獨沒有戴帽子。後來試驗發現通過頭部確實散失了相當一部分體熱,但是在這種全副武裝、不戴帽子的情況下,人體當然首先要通過頭部來散失大部分熱量了!

於是美國陸軍科學家得出結論人體40%-45%的熱量經由頭部流失,建議寒冷天氣最好戴帽子。

後來科學家才發現,其實身體的各個部位都是均衡散熱的,通過頭部流失的熱量不會超過10%。胸部、頭部和面部只不過對溫度變化更為敏感一些而已。話雖如此,在寒冷天氣裡,還是應該保護好頭部。

頭號謊言:新陳代謝決定胖瘦

從統計學上說,人死於肥胖的可能性高於其他任何因素,要避免這個可怕的命運非常困難。我們很小的時候就知道,即使對食物只看不吃並且經常鍛練,還是難逃肥胖的厄運,而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就是你的新陳代謝。新陳代謝即人體進行呼吸、維持心跳等基本活動消耗能量的過程。我們很多人都被告知,吃早餐會快速啟動新陳代謝,因此大多數人的頭腦裡就會形成這樣的印象:一天之中什麼時候進食會影響體內新陳代謝的節奏,節奏快了就會變胖、慢了會變瘦。

真相:胖人和瘦人的新陳代謝並沒有多大區別

事實就和你想的一樣簡單。不存在什麼特殊的時間,吃東西可以奇蹟般地讓你變瘦。實際上,科學家們認為想要減肥最重要的是不能不吃早餐,這可不是在給豆漿油條打廣告。如果你想知道自己為什麼胖或瘦,用卡路里的攝入值減去消耗值就明白了,差值越大就會變得越胖。新陳代謝緩慢論的荒謬之處就在於它忽略了消耗值。

有些科學家稱,胖人和瘦人的新陳代謝並沒有多大區別。當你考慮減肥時,梅奧診所(美國著名醫學中心)的專家們會告訴你,過胖和過瘦患者的新陳代謝和我們想的正好相反:瘦子的新陳代謝要比胖子慢。這和歐洲車比悍馬省油是一個道理。當你體重增加時——不管是肌肉還是肥肉——你的身體必須要消耗更多的能量來進行血液循環和呼吸循環等活動,而這些活動會燃燒更多的卡路里。

那為什麼有的人發誓說自己吃得比厭食的鳥兒還少,還是會變胖呢?研究顯示這些人不是不誠實,只是犯了一個認知錯誤。假如你正在舉行2場比賽,要人們猜瓶子裡有多少顆糖豆。在一場比賽中,瓶子裡有2500顆糖豆;而另一場比賽中只有 200顆。參加200顆這場比賽的人會猜得更接近真實,因為我們的大腦更擅長於估算小數值,而參加2500顆那場比賽的人,猜出來的答案將會是五花八門的。我們的大腦就是不擅長估計自己一頓大餐能吃多少。而由於胖子通常食量更大,就容易低估自己吃進去的東西,並且相信老天就是對他們不公。

来源:網易探索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