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尷尬 中國官媒遭遇的十萬個為什麼 (圖)
提示:中國媒體人的困惑:"我相信您應該瞭解,在中國,每一級政府裡都有著這樣一個機構叫宣傳部,而他們每天要做的事就是統一口徑,按照中央的意見,把各種宣傳要求發送到各大小報紙、電台電視臺去,然後,就如您每天看到的中國媒體的產品一樣了,那些,不是我們中國媒體的誤讀,是政府的要求。我們只是為了一碗米飯而已,謝謝您的理解。"
半島電視臺(AlJazeera)的北京分社社長伊扎特個人中文博客網站「博聯社」。(網路截圖)
近日,阿拉伯半島電視臺駐北京分社社長伊扎特的一篇中文博文在網上引起了一場關於中國官媒報導方式以及公信力的爭論。伊扎特在《阿拉伯人對中國媒體的十萬個為什麼》一文中尖銳批評中國媒體在如何看待阿拉伯問題的立場上"刻意誤導"民意。
"中國媒體在國際上的聲音並不存在,我認為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就是中國媒體缺乏自身的公信力。"中國官媒受到這樣直言不諱的批評並非罕見,不過這一次提出批評的不是某位敢言的中國學者,也不是常常被指"對中國進行妖魔化"的西方媒體,而是被中國官方暗中視為學習榜樣的"東方媒體"半島電視臺的駐京分社社長。
伊扎特(EzzatShahrour)在其文筆流暢、語言地道的中文博文中表示,他不理解為什麼中國媒體花那麼多錢派自己的記者到危險的利比亞去,而只是讓"這個記者每天對著卡扎菲的電視臺為國內做同傳",也不理解"為什麼中國媒體告訴我們卡扎菲的部隊如何如何將反對派擊潰接連收復失地,卻不告訴我們替卡扎菲殺掉他的人民的有幾萬殺人不眨眼的外國雇佣軍"。文章指出,在對利比亞的報導中,中國媒體的立場和口徑是"只強調西方空襲造成的人道主義災難,鮮少報導卡扎菲對人民凶殘橫暴的鎮壓和屠殺"。連利比亞前內政部長加入反對派陣營的事實也沒有進入到"那些中國主流電視臺的新聞"。中國媒體的記者"跟著卡扎菲的手下到他們安排的街道、醫院、學校參觀採訪","而在反對派大本營重要的發布會上,你很難看到他們的身影"。
伊扎特同時指出,隨著網路的發展,"有些敢於挑戰官方媒體權威的人已經開始行動",而"一些中國人已經不再滿足於從單一的信源獲取信息"。他說:"在國外,公信力就如同媒體的生命力,沒有公信力的媒體最終會走向倒閉"。伊扎特因此試問,"據我瞭解,中國政府已經啟動了450億人民幣推動中國的主要媒體向國際擴張的方案,以改善中國的國際形象,爭取更多的國際話語權。但問題是,這些媒體在國內得不到信任,怎麼能在國際上受到尊重?"
伊扎特的這篇博文4月15日登出後在網上引起強烈反響。在回覆作者的評論中有人寫道:"謝謝你能夠提供給中國人民一面全新的鏡子,讓中國人民除了那些喉舌媒體的一面之辭外能夠看到不一樣的論點",也有人就文章中提到的具體觀點與伊扎特展開辯論。有人談到了中國媒體人的困惑:"我相信您應該瞭解,在中國,每一級政府裡都有著這樣一個機構叫宣傳部,而他們每天要做的事就是統一口徑,按照中央的意見,把各種宣傳要求發送到各大小報紙、電台電視臺去,然後,就如您每天看到的中國媒體的產品一樣了,那些,不是我們中國媒體的誤讀,是政府的要求。我們只是為了一碗米飯而已,謝謝您的理解。"也有人罵道:"外國人不必相信中國媒體,中國人也沒興趣讓外國人相信。我們有十三億人,已經很熱鬧啦。"
香港大學新聞和傳媒研究所中心的班志遠(DavidBandurski)認為,伊扎特的這篇博文的意義在於,在中國擴展"文化軟實力",實施"走出去"的媒體戰略的背景下,一位來自半島電視臺,而非西方媒體的記者對中國媒體的公信力提出了質疑。半島電視臺在中國被視為以其可信度在全球公眾輿論中保持競爭力的非西方媒體的範例。
北京資深媒體人凌滄洲表示,他希望伊扎特的這篇博文能夠對中國那些充滿民族主義情緒,對西方媒體充滿偏見的媒體人起到警醒的作用,"半島電視臺在西方人看來應該是東方電視臺,這個聲音我覺得是值得重視的。"凌滄洲還認為,在中國目前的情況下,只能寄希望於網路的多元化能夠讓人們接觸到比較客觀的聲音。不過,他說:"對中國的媒體也不能過於悲觀,儘管立場比較偏頗,不能客觀公正報導國際局勢的媒體還存在,但它們的市場空間會越來越小。不要把那些傳統媒體,或者一邊倒的媒體的影響力看得太重,他們可能會在上年紀的人,信息渠道比較單調的人中間有一些影響力,但在會翻牆的,能夠廣泛接觸網路信息的人來講,這些媒體可以忽略不計。"
儘管如此,伊扎特不希望對"一邊倒"的中國官媒聽之任之,因為在他看來,這涉及的"是媒體的責任和義務"。而中國官媒遭遇的"十萬個為什麼"也是對中國擴大國際軟實力的功效打上的巨大問號。
- 關鍵字搜索:
-
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