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強:商品房價格有管的理由嗎?

《價格法》將商品價格列為市場調節價,住建部88號令將商品房價格定義為「協商價」,用法律、法規看,商品房價不是政府行政管理的授權項目。

中國政府不得不管房價,正在於中國房改貨幣化時沒有同時建立住房保障體系。政府早期責任的缺失總想讓市場代替政府的義務與責任,讓所有人都擠上同一獨木橋,造成了供求的失衡和價格的飛漲。

商品房價格不是民生。當政府從商品房土地中謀求獲取超額利潤時,從來就沒有將商品房視同為民生,而世界各國又有哪個政府會從保民生的窮人住房身上去謀求暴利呢?中國的廉租房、經濟適用住房不都是劃撥的土地嗎?可見商品房在政府的文件規定中從來都定位於面向中高收入家庭的。從23號房改文件到18號文件,從來都定義中高收入家庭用市場化的方式購買或租賃商品房以改善住房需求,商品房從來不是面對窮人的又何來保民生可談。鼓勵小戶型,普通商品房最多也就是幫助中等收入家庭罷了,而真正的幫助中政府又何曾少收過地價款呢?

即使面對中等收入家庭的商品住房,政府也從未手下留情,這樣又怎麼可能將商品房面對於低收入家庭的消費呢?這種毫不客氣的撈錢方式也能稱為是限價房、保民生嗎?

目前,中國的房價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完全商品房價,即市場競爭的、自由選擇的、對所有人都平等的房價。另一類是限制性房價,包括經濟適用住房、拆遷房、房改房、限價房、待定對象的福利房、自建房等。這中間有收取了土地出讓金和未收取土地出讓金的兩類地,但卻非市場公開競爭的定價、非自由選擇的購買,以特定身份、對象、收入等為限制性條件。限制性房價漲幅一直在管,但管得不好。

一是,經濟適用住房等並未落在應保障的低收入人群手中,而是變成了有錢人發財的工具,讓不應保障的家庭佔用了政府優惠的資源、浪費了稅收的轉移支付。二是,半福利性的分配讓大量的腐敗滋生,指定分配對象,不分收入差別的以單位、教師、公務員名義享受了經濟適用住房的待遇卻分配給了不該享受政府補貼的家庭。三是,低價保障的住房可以轉為商品(雖然有時間、年限、稅收等限制),這種保障失去了保障的意義,成為了一種帶有投資增值效應的廉價資源。從而讓本來是為了建立社會公平、維護公民尊嚴的轉移支付變成了創造社會再次分配中收入不公平的路徑。

而如果同等政策優惠的土地建設的是租賃住房,那麼這些住房就無法轉換成商品,少了投資的功能,那麼今天的房價和租價大約都用不著政府如此的費力調控了。

政府實際在調控的恰恰不是上面這類保障性的房價,而是在調控那些本就與保障無關的商品房價,本應由供給來調節、本應由市場競爭來調節的價格。這個價格有管的理由嗎?

本文留言

作者任志強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