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宜興"海內奇觀"張公洞(組圖)

 2011-03-21 20:17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有民謠如是:世人皆讚宜興壺,宜興人誇三奇洞。由此推論,江蘇宜興的紫砂壺雖然名滿天下,但是作為宜興的當地人卻似乎更為鍾情於其境內三個不無神奇色彩的石府洞窟。

這三個洞窟為善卷、張公與靈谷,統稱「宜興三奇」。

當然,宜興境內的洞窟遠遠不止三個,已經探明的,同為石灰岩的溶洞共有八十多個。此三者,不過是歷史悠久,構造奇巧,意境不凡,更為富有人文色彩而已。

善卷洞大約五千平方米,分上、中、下、後相連接的四層洞窟,後洞還連著水洞。特別是下洞出水成瀑,入後洞的地下河,再構成可以乘舟遊覽的水洞,最為佳絕。

其得名之說為:上古善卷先生為避堯舜禪讓之亂,曾在此隱居。

史稱善卷為當時高士,以德著稱,曾經為堯舜的老師。堯舜要把帝位禪讓給他。善卷認為,有堯舜在,「斯民已治」,不受。堯舜糾纏再三,終至善捲出走。春秋時的莊子,唐代詩人劉禹錫、蔡昆等人,皆對此著散文、詩歌。善卷亦被後人稱為「德祖」。

據《莊子》記載,善卷對舜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可知,在古人看來,順應自然,逍遙自在,不貪物羨權,是最高的人生境界。

出善卷洞,下山便是祝陵村。晉代女扮男裝讀書的祝英臺有塚於此,存唐代刻石為據。

  

張公洞內含大大小小七十二個子洞,洞洞溫度有別,堪稱奇觀。其得名源於張道陵曾經在此修煉,張果老在此隱居。

張道陵,漢代人,為漢朝開國功臣張良八世孫。自稱魁星託夢其母,感應降生。其以老子的《道德經》為理論基礎,在四川創立土生土長於中國的「國教」——道教。由於規定入教者須交米五鬥,以資互助,初稱「五斗米教」。

張果老,唐代人,為江湖術士,號稱長生不老,堯時就出生了。據《太平廣記》所載,唐太宗、武則天和唐玄宗都曾經多次召其入宮,他還曾經裝死,不肯相見。
唐玄宗也曾作過試驗,將其頭髮、牙齒拔掉,弄得血流滿面,可是「俄頃召之,青鬢皓齒,愈於壯年」。

  

到了明朝,張果老在《東遊記》中被定為道教八仙之一,其特徵為倒騎毛驢。此舉曾被解釋為:「舉世多少人,無如這老漢。不是倒騎驢,萬事回頭看。」

此二張是否真的進過張公洞,已經難以考證,但是道教文化在宜興的影響卻不容小覷。

靈谷洞,面積約為八千三百多平方米,長度為一千二百多米,在「三奇」中最為廣大,且洞中有水、有山、有谷地。其得名「靈谷」,主要是因為其中的石鐘乳形同諸佛像的甚多。

此洞最初是在唐朝由農學家陸龜蒙發現,並開鑿探險通道的,可惜因為工程艱難,未能完成。後人有詩:「……龜蒙先生志未酬,唐宋至今未穿心。」

其間,從唐到清皆不乏刻石題詠,亦有稱其為「真仙洞」的。

太平天國時期,清廷害怕太平軍利用此洞,將其封閉。直到一九七九年才被重新發現,得到開發整理,一九八七年正式對旅遊者開放。今天的「宜興三奇」已是外麵攤販成陣,門庭若市;裡頭彩燈扮戲。原先探洞應有的神秘玄奧、清幽古雅、返璞歸真……早已蕩然無存。所餘者,唯現代商業文化之無盡喧囂,以及其衍生出的一派惡俗而已。

来源:世界新聞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