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清朝靠什麼確保前三代領導人個個英明(圖)

 2010-11-05 00:38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3
    小字

前清的歷史告訴我們,如果把合適的人安排到合適的位置,尤其連續三次選對最高領導人,那麼足可以促就一個民族的飛躍。

眾所周知,前清在興盛之前,只是個處於北滿的「極寒蠻荒」之地的少數民族部落。

當時,即使在吞併了相對富饒的南滿之後,「後金」所有成年男丁不過十萬出頭,其中滿洲男丁只有六萬二千多人,滿洲兵只有四萬一千多人,這就是多爾袞入關時的全部人馬數字(據《中國通史》第十卷《中古時代清時期》),真正是「地瘠民少兵寡」;而當時大明的總人口是五千萬左右,「抗清兵將二三百萬」。然而,交戰的結果卻是前清把大明滅個乾淨——嚴重超乎想像力的以少勝多。

以少勝多的緣由,眾說不一。但我以為,最不可或缺的,則在於領導人的傑出。滿洲族歷經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連續三位卓越領導人,在他們卓越才華的發揮下,才得以短短四十多年就建立了對全中國的統治。

為什麼前清能夠確保三代領導人個個都是人傑呢?是命中注定的結果嗎?

審視努爾哈赤之後的皇太極、多爾袞這二代前清最高領導人,竟發現他們並非「命中注定」的接班人。按照中國封建社會的「組織程序」,他們幾乎沒有機會問鼎最高權力寶座。但是他們不僅問鼎了,且出色地完成了使命。這在中原王朝中,幾乎沒有這種可能。

為什麼在中原漢族王朝,選擇一個合格的國家最高領導人接班人反倒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呢?

除了僵化執行嫡長制之外,最致命的是根本缺乏一個公開、公平的「選賢」過程。接班人是要麼由皇帝根據自己的判斷決定的,要麼由當權者越俎代庖指定。「賢能」與否取決於他們的眼光。他們並不是總以「社稷」為重,他們常常只憑個人需要和喜好,決定皇帝接班人。

固定的嫡長繼承順序可能帶來一個不合格的君主,而君權不能順利繼承則可能帶來動亂乃至戰爭。在魚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情況下,君主們即把王室的團結、王朝的穩定放在了第一位。中國最傑出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就此做出了概括性的總結:立儲一事,最要緊的是要使臣民知曉,「太子之位不可經營而得」。

在穩定的大旗下,命中注定的庸君越聚越多。「皇帝接班人」問題遂成為中原歷朝最痛的一件事。如何確保接班人既是「合法繼承人」又是個「傑出人物」,幾乎成為無解之題。

從封建體制的「合法性」來講,「立長」是中國歷朝「共鳴」的接班人制度,但史實證明,這種接班人制度產生傑出政治家的概率不到一成。

譬如執「立長繼承製」最堅決、最徹底的明朝,堅決貫徹「嫡長制」,但收穫的大都是苦果。那些嫡長繼承人,不是暴君,就是病夫,悉數令人失望。除去在位幾個月的明光宗朱常洛不提,其它十六位皇帝有八位屬於「草包惡棍型」,其惡行世所罕見。明朝276年的統治,這八位「草包惡棍」的統治就佔了173年、近一大半的時間。尤其糟糕的是,從明武宗朱厚照開始,連續出現六位「昏暴結合之君」,統治中國達百餘年直至明亡。

出現這種情況,其實並不奇怪。

「嫡長制」保障的是所謂皇位的「合法性」,確保的是封建統治的有序而不亂。即便是弄個稻草人或患者放在那裡,也在所不惜。因為那是「命裡注定」的。至於那位「命裡注定」的君主是不是「嬰幼病弱、低能白痴、昏聵糊塗、暴戾狂狷、神經變態」,會不會「荼毒天下,為禍至巨」,就顧不了那麼多了。

然而,大明最高領導繼承人之患,這個無解之題,卻被邊陲少數民族部落一度化解。

話說回來。前清出現三代傑出領導人,這要得益於他們的「旗內民主選舉」。這是一種「貴族民主選舉制」,由八旗貴族內部主要成員推舉皇帝繼承人。雖然它不是舉國普選最高領導人,但比較僵化的封建世襲,還是具有相當的優越性。

它的優越性有二:一是當選者一般是既有實力、又有才能威望的人,能夠勝任領導者的工作;二是直接產生最高領導人,略去了太子這個過程,避免了貴族內部的鬥爭。實踐證明,經這種方式產生的兩位實際上的最高領導人皇太極、多爾袞,堪稱當時滿洲乃至全國最傑出的人物。

從努爾哈赤駕崩,到皇太極暴斃,前清的最高權力三易其主,但這三次易主均「旗內民主選舉」交接。皇太極能力超群,卻非國君順理成章的接班人,他不是大太子,而只不過是候補王儲中的一個人選而已。但努爾哈赤一死,旗內一番「民主選舉」,皇太極即位,優勝劣汰,自然是一種「進化」的碩果。

等到皇太極暴斃,皇太極雖留有長子豪格,但經過「旗內民主選舉」,幼子福臨(順治)勝出。從表面看,這似乎不是優勝劣汰的結果,而似乎是劣勝優汰了。但實際上,通過這場「選舉」,驍勇善戰的多爾袞親王成為「不是皇帝的皇帝」。

而反觀大明國,堅持僵化的「嫡長制」,「帝室富貴,生習驕恣,豈能成賢」!最後,崇禎皇帝「勤快」地埋葬了朱家王朝。

由此不難看出,前清的最高權力雖三易其主,「淘汰賽」連連,但基本是正向淘汰,強者勝出,執掌最高政治權柄,所以只能愈爭愈強,前清焉有不興之理?!

才者居之,庸者止步。衡量一國之政治水平,一個重要指標是看最高權力能否高質量地繼承。高質量,指最高權力必須移交到能勝任治理國家重任的人手裡。前清一度做到了這一點,行「優勝劣汰」之「正向淘汰」法,故大起大興。

来源:《逆淘汰》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