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太白岩,萬州人幾乎無人不知。或許是因為太熟悉的緣故,本地一些人對它甚至有些不屑一顧。但是,不屑一顧並不代表著對它真正瞭解。事實上,即使在大西南地區,太白岩也是算得上是極其重要的歷史文化遺址,太白岩公園內的幾十處現存的摩崖石刻,無論在書寫風格、表現形式,還是文化內涵、歷史底蘊上,都堪稱一絕。
在險峻的石壁間,歷代學者、詩人、官僚均在絕壁上題字留存,有的石刻大氣磅礡,有的清俊秀美,有的方正渾厚。在眾多石刻間,有一碑刻卻古怪獨特:上有八個漢字,但是每個漢字均不成字,但是每個漢字卻又暗藏玄機,幾百年來,無數人對它揣測運思,都想尋找合理解釋,但是對於每一種解釋,人們又莫衷一是……
多種書法雲集山崖
歷代文人名家多在太白岩石壁刻石題字,現存有摩崖石刻52余處。分布在長460米,寬30米的崖壁上。自東晉至民國的石刻遺存,為學者、詩人、書法家以及官員、名士、僧道等遊覽題記,書體以楷為主,涵蓋草、篆、隸、行諸種書體。
沿著陡峭崎嶇的山路向上,進入太白公園的門口,你就會看到一扇寨門,門匾上書"第一山",山門石刻對聯為清代四川提學使何紹基撰寫:"漫天宿霧,萬泉恢復風牆動。一輪冰霜,群山齊失白岩高。"百年風雨沖刷後,字體顯示滄桑的顏色。進入寨門後,你就進入一個石刻書法的世界了。
在半山石壁,有宋代石刻"觀德亭"三個大字,顏色已經有些暗淡,但是仍能辨別認識;楷書"統束余山"四字也為宋代所刻,該處石刻在清水祖師殿到三清殿的岩壁間,因為年代久遠的緣故,現"統"字已剝落,從尚存的其餘三字看,端嚴而稍修長,筆畫挺拔而稍細瘦,頗類黃庭堅書法風格。
清朝的文人士大夫在太白岩上的題刻堪稱太白岩石刻主體,多達43塊,主要有仿王羲之行書體書刻於光緒庚寅年的巨幅"鵝"字,亞拙山人王錫金書於咸豐丙辰仲春的頗類趙孟行楷書的"心正"二字;光緒年間渝城周仁勛所書的"福壽岩"大楷,厚重飽滿,大氣磅礡;1982年6月,國家文物局將太白岩列為" 中國名勝"。
碑刻發現神秘字元
在太白公園李白的塑像後,有一石屋,裡面有一塊碑刻。粗略一看實在普通,但是仔細瀏覽,卻大有玄機。上面一共有這八個字,橫排兩列,雖然有些模糊,但是稍加辨別,還是能認出。這幾個字每個字的字形較古怪,有的寫得小,有的寫得長,有橫著寫的,也有偏著寫的,更有缺少筆劃的。因為不曉得具體含義,一些人因此叫做"詩謎碑"。資料顯示,它刻於明嘉靖年間。距今已有400餘年歷史。
周圍山崖上的書法都是一氣呵成,給人以美的感受,為何這處書法如此奇特怪異?記者從太白公園管理處工作人員手中的資料查到線索。這本書就是《太白岩詩聯文集》,該書記錄了怪字這個事情,並給出了怪字的解釋。書又有一條注文雲:"謎底系《市志資料》編者據陳一屏回憶猜釋。"
猜釋的結果就是:這8個字實際上是五言律詩,即"小竹橫岩栽,空亭門半開。夜長無一事,偏有一人來。"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鄧紹基日前在他的博客中說,這一猜釋是有根據的。從石刻上看,"竹"字寫得很小,謂之"小竹";"岩"字橫著寫,謂之"橫岩"。這兩個字構成詩的第一句,叫做"小竹橫岩栽"。
第三個字是"亭"字,卻缺了兩劃,顯出空隙,所以謂之"空亭";第四個字是繁體字""字的半邊,也即""字缺了一半,故謂之"門半開"。這又構成詩的第二句:"空亭門半開";第五個"夜"字寫來形長,故謂之"夜"長;第六個"事"字卻缺了一劃,也就是缺了一個"一"字。構成第三句:"夜長無一事";第七個"有"字偏著寫,叫做"偏有";第八個是今屬繁體的""字,但缺了兩筆,即缺了個"人"字,故構成"偏有一人來"句。
專家破譯提出見解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鄧紹基曾到過太白岩,對該石刻印象頗深。他雖然認為上一種解釋有合理的地方,但是對於這塊字謎碑,他依然有自己的見解。他說,所謂的"詩謎碑",實際上就是"神智體"詩碑,就是"以意寫圖,令人自悟"。
鄧紹基認為,首句"小竹橫岩栽"中的"橫岩栽"是三個平聲字,導致了前人所說的"三平調"。詩家應極力避免。再說"栽"字不是從直觀猜出,而是為了押韻,其實首句可押可不押。鄧紹基先生認為首句應為"小竹橫岩上。"
第二句"空亭門半開"中"空亭"應作"亭空",因"亭"字有缺筆,有空隙,順著說"亭空"比"空亭"更順當;末句"偏有一人來"中的"一人來" 應作"佚人來",佚失了"人"的"來"字,且"佚人"又是一個現成名詞,即隱士。
鄧紹基先生認為,猜釋這塊"神智體碑",構成的詩文應為:"小竹橫岩上,亭空門半開。夜長無一事,偏有佚人來。"但是鄧紹基先生在他的博客中也寫道,說到底,沒有一種最標準的解釋,但這也是一種迪智有益且也有趣的"詩畫配"現象。
民間人士解讀不同
但是有民間學者依然有自己的見解。比如化名為"三峽石"的民間學者就有另外的解讀。
首句"小竹橫岩栽","三峽石"與鄧先生觀點相同,也認為用"栽"字欠妥,因為"三平調"乃舊體詩之忌。但若用"上"字,似乎也不妥,減少了該詩幾許韻味。他以為解為"小竹橫岩外"更好點,一則押韻,二則平仄合轍,三則更符合詩意。
次句"空亭門半開"中,若用"空亭"只能反映亭子空曠的客觀狀態,而"亭空"則更具主觀色彩,體現了詩人因孤寂,則更感亭子空蕩。所以,"三峽石"贊同鄧先生的解讀,但句子中的"門半開"是否可解為"戶半開"呢?也許"戶"字更合平仄之道一點吧!
這從詩面上能講通,更主要是與整首詩意境相吻合。詩人獨坐亭中,孤獨而深感"無一事",多麼盼能有人來與之小坐、閒聊片刻啊!但卻偏偏又少人(或理解為無人)來。
民間學者"三峽石"認為詩文應解讀為:小竹橫岩外,亭空戶半開,夜長無一事,偏又少人來。
太白岩石刻意義重大
太白岩石刻有多種價值。比如它因宗教文化而興,歷代宗教人物活動於此,並以宗教教化等形式在此留下了眾多的題刻,因此有宗教價值。
同時,太白岩既是萬州的宗教勝地,同時又是萬州的旅遊勝地。前人所留字跡又成了後人遊玩觀摹的對象。從而形成了太白岩日漸豐富的旅遊文化。當人們遊歷於太白岩石壁間,這些充滿古老文化氣息的書法石刻,為觀賞者帶來了豐富的審美享受。
其次,還有書法價值。太白岩山勢陡峭,石質堅硬,十分利於石刻,且保存時期相對較長,因而自古以來留存在太白岩上的石刻絕大部分都較好的保存下來。從歷代留刻的真、草、篆、隸、行諸種書體來看,均反映了當時較高的書寫水平和時代風貌。
太白岩石刻諸碑均具有較高的書法藝術價值和歷史文獻資料價值。後人觀賞這些石刻,可得到諸多如宗教、歷史、風土、時代藝術特色等多方面的收穫。太白岩石刻既是三峽地區歷代文人墨客在此活動的縮影,又是三峽地區書法藝術風格演變的源流史。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萬州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