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昨天公布的8月份官方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為 51.7,比7月的51.2小幅回升。這一先行經濟指標顯示製造業仍在擴張,增速比上月略有反彈。國內市場和機構對這一數據反應謹慎,以中金公司為代表的機構認為,PMI反彈主要受季節性因素影響,尚不能得出中國經濟放緩已經結束的結論。相比之下,國際市場對這一消息反應熱烈,英美主要股指均出現2.5% 以上的大漲,新興市場收入佔比較大的公司上漲尤其明顯。
國內外市場對中國經濟前景的看法存在分歧。中國上半年經濟增長10%,但股市表現卻居於全球倒數,已經充分說明瞭這一點。受到國內宏觀政策緊縮和國外需求疲軟的影響,中國經濟2010年確實出現了減速的趨勢,而且這一趨勢下半年持續下去的可能性很大。但是,近幾個月的經濟運行數據應當可以提供一個共識:中國經濟軟著陸的可能大大高於硬著陸。
造成經濟放緩的因素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國內外市場需求疲軟,這與國內信貸收縮、房地產調控、4萬億投資拉動效應減弱有關,也與歐美經濟復甦進程曲折,出口需求疲弱有關。所幸給需求降溫的政策力度均比較溫和(包括重新啟動的人民幣匯率升值),沒有造成大的波動。另一方面的原因來自中國的經濟結構的變化,勞動力成本的普遍上漲,節能減排的約束力提高,都在短期內限制了經濟的擴張。
政策上如何應對經濟軟著陸?作者認為再度用財政、信貸擴張的辦法拉動增長不可取,為短期經濟表現而使改革停滯甚至倒退的做法更不可取。目前經濟軟著陸的趨勢正為推進包括收入分配改革在內的長期結構性改革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期。
中國現在最需要的不是更快的經濟增長,而是高質量的增長。4萬億投資在經濟危機的高潮出臺,對於遏制經濟下滑是必要的,但是這種做法短期內刺激需求,長期則使產能過剩、產業結構失衡、銀行信貸風險集中等問題更為嚴重。中國目前的經濟總量已經超過日本,且仍能夠實現8%以上的年增長率,再度出臺經濟刺激政策既無必要,其正面效應也不可持續。政府未來的政策重點,應當不再是執著於GDP增長的數字,而是在於確保經濟增長的好處能被更廣泛地分享,並減少經濟增長給社會公平、資源和環境帶來的壓力。從長期來看,只有壯大社會中產階層,才能釋放出中國龐大人口的需求,為新一輪的經濟增長提供持久的推動力。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經濟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