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在美擴張恐要付出高昂代價

華為(Huawei)試圖通過並購活動和與電信集團簽訂供應合同在美國擴張,但這種努力可能會讓這家中國電信設備製造商付出高昂代價,包括公司已在考慮的結構性轉變。

由於美國政府的安全顧慮,華為 2008年被迫放棄了對3Com的聯合競標。專家表示,美國安全官員仍對華為持有深深的疑慮。

華盛頓認為之前一連串針對美國政府的網際網路攻擊源頭來自中國,谷歌(Google)也聲稱自己是中國黑客的受害者,這些都加重了對於來自中國的網路攻擊、以及中國侵入美國國家安全設施的擔心。

這些擔憂令華為在美國的雄心遇到了挫折,包括它對美國電信集團SprintNextel大型設備合同的競標。

同時,在摩托羅拉(Motorola)考慮如何處理其電信網路業務之際,華為也被認為是一個潛在競購者。

人們甚至認為華為可能成為對沖基金Harbinger的合作夥伴。Harbinger擁有美國頻譜權,並表示希望建立第四代無線網路。

然而,目前還遠不能確定,華為能否說服負責保障美國通訊設施安全的官員們,它將是一個可靠的企業合作夥伴。

英國《金融時報》曾問華為:它具體打算如何說服官員們相信它的可信度,但華為拒絕回答。

精通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ifus)內部運作的律師和前政府官員們表示,有一點很清楚,如果華為要在美國取得進展,它將不得不同意一些重要的條件。外國投資委員會是一個有權阻止或批准外資對美國資產收購的機構間協調小組。

戰略和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駐華盛頓負責人詹姆斯•劉易斯(James Lewis)表示,作為一家非上市公司,華為將不得不考慮在美國或香港上市。

同時,華為可能還得考慮調整其高管結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平息人們對華為缺乏透明度,並與中國人民解放軍仍保持某種關係的擔心和指責。

劉易斯表示,華為已經採取了一些措施來緩和美國當局安全方面的顧慮:它在德州設立了一家美國子公司,積極參與社區項目,併發布了一份與上市公司遞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類似的年報。

「這一切加起來看上去不錯,但是否足以消除他們的輻射,還很難講,」劉易斯表示。

劉易斯稱,華為還在考慮成立一個由前高級政府官員組成的顧問委員會或小組,這是在美國從事敏感行業的外國公司常用的策略。

最低限度是,在任何與美國公司的協議中,華為都必須向Cfius保證,諸如阿爾卡特-朗訊(Alcatel Lucent)這樣的協議夥伴,已同意自行與該委員會溝通。

2007 年,諾基亞(Nokia)和西門子(Siemens)的合併交易受到秘密的國家安全審查,包括實施了一套程序以判斷外國人能否使用美國設備和軟體。之後這兩家公司同意了許多安全要求。

佳利律師事務所(Clearly Gottlieb)律師保羅•馬誇特(Paul Marquardt)精通於處理與Cfius相關的交易。他說,最極端的一種做法是「代理人協議」。在這種機制下外國公司擁有在美國的業務,但不參與管理或沒有直接控制權。

然而馬誇特表示,鑒於美國政府對華為的擔憂是技術性的,因此不清楚這種安排能否讓美國滿意。

「他們擔心的不是華為學習如何製造路由器,而是華為能夠訪問安裝在美國網路上的路由器,」馬誇特表示。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