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經濟發展與治理污染的關係

 2010-06-26 21:47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不久之前,環保部副部長張力軍先生說,根據發達國家走過的路來看,人均GDP為八千美元的時候,污染達到峰值;之後,開始下降。

這種奇妙的說法當然不是他的發明,我還看到另外一種近似的說法。按照國際經驗,人均GDP 在五千到一萬美元的區間,經濟發展和環境的關係會出現一個拐點,從反向關係變成和諧發展。

這 些說法背後的意思就是,發達國家都是賺足了錢之後,才開始治理環境,當然咱們也只能是這樣。多年來我一再說發達國家的污染是知識型污染,其原因主要是不知 道污染的厲害,等嘗到了苦頭馬上就制定法律,拿出辦法,很快就改弦易張,見到成效,這跟兜裡的銀子多少並無直接的關係。

我們以美國為例, 治理田納西河的污染是在1933年。眾所周知那個時候是美國經濟大蕭條的時代,大批的企業破產、銀行倒閉、工業生產持續下降、國民生產總值大幅下 跌,1933年只有558億美元。那個時候還沒有人均GDP的概念,算算不過才區區400來美元。就在這人均GDP 400來美元的1933年,美國國會就通過了治理田納西河的法案。其中就包括了實行排污許可證制度,嚴格控制工廠排污、興建二級污水處理廠等內容。

讓我們再來看看舉世聞名的萊茵河治污。發現並開始治理是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之際。起點是萊茵河的出海口鹿特丹。鹿特丹是荷蘭的第一大港,也是萊茵河污染的最後污染的聚集處。在萊茵河上游被污染了的泥沙,最後全都沉積到了這個地方,而肇事者主要是上游國家。

荷蘭便發起倡議,呼籲沿河國家一起來保護萊茵河的生態環境。於是萊茵河流域幾個主要國家,如瑞士、法國、盧森堡、德國、荷蘭等等,於1950年成立了「保護萊茵河國際委員會」,開始約束和治理污染。

當時各國的人均GDP全球首富瑞士最高,有九千美元;荷蘭不足六千美元;德國、法國都只有四、五千美元。萊茵河諸國中只有瑞士達到了張力軍副部長說的八千美 元。但是退一萬步,即便萊茵河流域人均GDP當時都達到了八千美元,那也不能成為一條規律。人家不是把錢掙足了才開始治理,而是發現了就開始治理。

我一直試圖理解治理污染與八千美元人均GDP之間的關係,一直莫名其妙。我只有一個猜測,就是全球範圍治理污染的歷史,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是一個關節點。當 時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召開了具有歷史意義的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在加拿大也舉行了一次世界生態環境會議。西方工業國家對於環境污染已經十分驚恐,開始反省 西方文化中征服自然觀念的副面作用。從此一個全球性的環境保護運動開始興起。那個時候西方工業國人均GDP大致在一萬美元上下。


(文章只代表評論員個人的立場和觀點)
(根據錄音整理,未經作者審校)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