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取消桑玉柱獲獎資格後,第八屆中國攝影金像獎組委會再次取消兩名攝影師的獲獎資格。這兩名攝影師的獲獎作品因使用電腦軟體修改原始影像,有違記錄攝影的真實性原則。(《新京報》5月2日)
作品參賽,不可避免的帶有功利色彩,但參賽者如果是以獲獎為最終目而拋卻藝術品格的話,參賽作品就完完全全淪為拍賣商品,毫無藝術可言。對於記錄攝像而言,還原真實才是其藝術的本質,修飾和改造真實只會讓作品更偽劣。
三名攝像師獲獎資格相繼被取消,實際上藝術對偽造的排斥。設立這樣一個藝術獎,並不是出於年復一年的選出最佳攝影作品這麼簡單的目的,而是要通過對優秀藝術作品的遴選和展出來給藝術愛好者提供更多的藝術靈感,並鼓舞更多的人參與記錄攝影藝術中來。如果記錄攝影不能提供真實,那麼取締參賽資格也是「眾望所歸」。
這種藝術訴求也折射出了今天我們的社會所欠缺的一些東西。體育賽事上的興奮劑,文學作品裡的大篇幅雷同,學術論文的大面積抄襲......,這些都是各個領域不真實的「符號」,也是各個領域所極力抵制的一些東西。但屢禁不止的現狀不得不讓我們反思,社會在現實中的追求和自己所提倡的價值是不是一定矛盾的?
一種弔詭的現象是,我們的社會從來都在提倡著人們自我創造、自主創新,但在現實實踐的過程中,剽竊、篡改、抄襲、運用高科技修飾等現象卻頻頻發生,而另一部分人的勞動果實在被抄襲、被剽竊後還得不到維護。在一個創新的時代,這是一個社會的悲哀,這種滑稽也是對社會價值觀的一種自我諷刺。
我還看到,不僅僅在藝術、教育和體育這些領域,在行政領域,我們有很多地方政府也丟棄了務實求真的傳統品格和作風。一些地方政府大搞形象工程、渣子工程,以應付領導檢閱,而對於一些亟需解決的民生問題卻不聞不問。這種為官作風不僅僅影響到的是政府的公信力,更重要的是,也給社會各行各業作了一個反面的「榜樣」。
社會需要看到自我最真實的一面,各行各業也需要恪守行為品格的底線。幾名攝影師被取締參賽資格的新聞應該給從政府機關到各行各業以更深層次的反思,我們追求成功、發展的過程中,不應觸犯哪些基本的底線。
- 關鍵字搜索:
- 大家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