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生活定律,說:
生活定律1:當你經常被別人指責的時候,說明你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
生活定律2:我們之所以不喜歡出風頭的人,是因為這樣妨礙我們出風頭;
生活定律3:你被別人嫉妒,說明你卓越,你嫉妒別人,說明你無能。
其實這樣的話在我國是古已有之,如三國時期魏國文學家李康的《運命論》中,就有「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之說。
李康的《運命論》是探討國家治亂與士人個人出處之間關係的。這篇文章開頭就說「夫治亂,運也;窮達,命也;貴賤?時也。」然後就提出了關於「運」和「命」的關係問題。「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這段話其實是在說很多能人志士明知道會這樣,但為了國家、民族的利益還是會作出犧牲。但這段話後來慢慢演變為諸如「出頭椽子先爛」這樣的意思了,變成規勸他人不要過於優秀而要甘於平庸的常用語句了。
現實生活中,確實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用無數的事實在證明著這句話。很多有才能的人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中,慢慢地開始甘於平庸,漸漸地磨平棱角,並開始人云亦云。這種現象實在是中華醬缸文化的一大特色。
李康在《運命論》中說,「然則聖人所以為聖者,蓋在乎樂天知命矣,故遇之而不怨,居之而不疑也。其身可抑,而道不可屈;其位可排,而名不可奪。譬如水也,通之斯為川焉,塞之斯為淵焉;升之於雲則雨施,沉之於地則土潤;體清以洗物,不亂於濁;受濁以濟物,不傷於清。是以聖人處窮達如一也。」所以,李康認為,志士仁人明知「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但「然而志士仁人,猶蹈之而弗悔,操之而弗失,何哉?將以遂志而成名也。求遂其志而冒風波於險途,求成其名而歷謗議於當時,彼所以處之,蓋有算矣」。擊節!
愚以為,現實生活中需要一定的妥協和中庸,但絕不可迷失自我;可以採納、尊重他人意見,但絕不可沒有自己的思想。儘管「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但「雖千萬人,吾往矣」!
- 關鍵字搜索:
- 行高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