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隨筆:如何與西方人相處

在美國加利福尼亞訪學的朋友抱怨說,一些華人在美國宛如"林黛玉進賈府",是"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但這樣究竟是"惟恐什麼"?

我的房東是90多歲的老奶奶,雖說是高齡,但除了有點耳背,其他尚好。以前住這兒的朋友告訴我英國人很獨立,很少讓人幫忙,對老奶奶不能總說"要小心呀 "之類的話。讓她覺得你認為她老,她會不高興。我剛入住時,每天出門或回來,會跟老奶奶打個招呼。兩天後老奶奶就對我說"照顧好你自己",我就自便了。上週末兩天都早出晚歸,到週一上午才知道老奶奶在週六上午摔了一跤。看到老奶奶眼睛青紫了一大片,那一刻,我忽然很內疚,覺得與這麼大年紀的老人同住一個屋檐下,竟什麼都沒照顧過她。但靜下來後,我卻迷惑了。

究竟該如何與西方人相處?

我們這些在海外的訪問學者,一個基本身份是中國公民,在這個層面上,每個人多少都會與房東、房客、鄰居、郵局及銀行工作人員、商店服務員等各色人打交道。同時,我們還有另一個身份,即無論大家所學專業為何,總歸是"學者"、"學人"這類。這個身份決定我們會與西方國家某些專家、教授、學者有較多的聯繫。我想,在與西方人相處方面,基於不同的身份角色,可能會有一些不同之處。比如,就公民身份而言,我們更多時候將自己作為一個看客,在有限的時間裏,側重從外在的視角,觀察、感受西方人的生活;相反,作為學者(如果我們真當自己是個學者,而不僅僅是學生),我們更應該將自己置於所在學術領域之中,以一個內中人的視角,側重與西方人進行認識交換,而不是僅僅作西方知識的消費者。儘管,這裡有客觀的語言障礙,但主觀上應該有表達自己的認識、交流認識的自覺。

高爾吉亞說,凡是不能表述出來的,就無法證明其存在。既然我們不能單純作一個看客,就不應僅僅停留在西方文化消費者的層次。我們更應該是中華文化的傳播者,這亦是一份擔當。在與外國朋友打交道時,真實地表達我們"自己"的認識和思考,無論用英語還是漢語。我想這應該是第一步。對於用漢語言說"世界",我想,只要以恆久的信念和不懈的實踐,應該是可以期待的!


本文留言

作者趙樹坤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