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破空: 信心,來自臺灣民主

12月,臺灣舉行"三合一"縣市長選舉,選舉結果:原先擁有14個縣市執政權的國民黨,輸掉兩個縣市,變為12個;原先擁有3個縣市執政權的民進黨,多贏一個縣,變為4個。

表面上看,變化不大,但因民進黨失而復得的宜蘭縣,被稱為臺灣"民主聖地",位於北部,泛藍陣營腹地,具有重大指標意義。而在人頭票(即得票率)方面,與四年前相比,國民黨從51%跌到48%;民進黨則從42%升至45%,藍消綠長,顯示民心向背的逆轉。於是,臺灣社會公認,是次選舉:民進黨勝,國民黨敗,而且是大敗。

回顧去年一月,國會選舉,國民黨戰果驚人,取得立法院113席中的81席,佔71.7%,比四分之三還強;去年三月,代表國民黨參選的馬英九,高票當選總統,得票率58.45%。一時間,國民黨在政府、國會、地方,都佔據壓倒性優勢。

對照之下,當年,代表民進黨上臺的陳水扁,當選時,僅以微弱優勢勝出;連任時,更淹沒在"兩顆子彈"的巨大爭議聲浪之中;扁執政八年,始終面對國會野大於朝的不利局面,作為"弱勢總統",施政備受掣肘,許多舉措遭國會封殺,無法推行。

馬英九接棒,面臨的執政條件,絕對地,優越於陳水扁。今年十月,馬兼任黨主席,更稱"完全執政"。任何人,稍具才幹,處在馬的位置上,都可大展身手。

然而,最好的執政條件,卻沒有創造出最佳的執政業績,相反,詬病纍纍。馬競選時,力呼"拼經濟",但端出的"牛肉",上臺後,卻幾乎無一兌現;八八風災的失當表現,更引發嚴重政治危機。唯一可提的,是"改善兩岸關係",但,這一條,臺灣民眾並不領情,因為,中共口惠而實不至,圖謀以其政治算盤牽著馬政府鼻子走,令臺灣民眾反感。

況且,兩岸關係,表面趨於緩和,實質依然緊張。就在這次臺灣地方選舉前,中共借一名少將之口,將馬英九維持現狀的"三不"政策(不統不獨不武),指責為"和平分裂",暗示中共仍將武力犯臺。

陳水扁弊案,被臺灣媒體炒作一年多,但,卻沒有影響這次選舉結果。可見,臺灣民眾現實而前瞻,關注焦點,不再是下臺者的故事,乃是當權者的政績。

縣市長選舉,對馬英九而言,是"期中考試"之一,如果說這還是小考,那麼,明年的"五都市選舉"(直轄市選舉),即另一場"期中考試",將是大考。如果成績仍不理想,馬的2012年連任夢,就幾乎斷送。

猶記得2004年前,國民黨在選戰中屢屢受挫,便有藍營人士抱怨臺灣民主有問題,說是"被台獨理念綁架";近年,民進黨又接連失敗,又有綠營人士認為臺灣民主退步,甚至憂心專制復辟。

藍營人士抱怨的邏輯,是民主化變本土化,本土化變台獨運動,聽上去,臺灣民主似乎因之變質;綠營人士抱怨的邏輯,乃是指臺灣媒體、政府公務人員、軍隊等部分,都被藍營佔盡優勢,聽上去,臺灣民主似乎徒有其名。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作為外界旁觀者,卻不以為然,甚或啞然失笑。

以筆者為例,就曾撰文忠告藍營人士:贏得起,也要輸得起,大可不必"贏了就承認,輸了就抗爭。"當藍營再次贏得政權,對臺灣民主的懷疑,自己就煙消雲散。筆者也曾著文勸諭綠營人士:民進黨輸,臺灣民主沒有輸,政黨輪替,十分自然而正常。當綠營又嘗到了勝選的滋味,對臺灣民主的疑慮,自己也就打消了許多。

計較得失,容易陷入情緒之網;超越勝負,不難穿透事物本質。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其實,一旦確立人手一票、"選民就是天"的民主機制,言論公開,新聞自由,司法獨立,只要領悟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勝敗乃兵家常事"這些簡單道理,臺灣上下,不分黨派,不論藍綠,都應該對臺灣民主保持信心。

臺灣民主的健康、成熟與穩定,令外界驚奇,甚至超乎臺灣朝野本身的認知。臺灣民主的成就,徹底瓦解"華人不適合搞民主"之謬論,對海內外華人,尤其中國大陸,無疑是巨大啟迪。我們對民主有信心,因為,那是人類文明進化的方向;我們對中國民主化有信心,這份信心,相當程度上,來自臺灣民主的成功示範。

(文章只代表作者個人的立場和觀點)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陳破空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