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箏的起源與傳說(圖)
「公輸子削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墨子•魯問篇》
中國是風箏的故鄉。風箏又叫紙鳶、紙鷂,利用風力使之上升至空中,至今已有3000年的歷史。風箏的始祖應該是魯班(約前507—約前444),又稱公輸班,據說他會「削竹為鵲,成而飛之」。他 也首開了將風箏用於軍事偵查的先例,史書記載,「公輸班為木鳶以窺宋城」。
西元549年,南梁武帝時侯景發動叛亂,包圍了皇宮,宮女「做紙鳶,飛空告急於 外」,是風箏用於傳遞軍事情報的開始。風箏這個名字的確定,應當歸功於漢隱帝時的大臣李鄴,他在宮中曾以線放紙鳶為戲,又在紙鳶頭部安裝竹笛,風入竹笛, 即發出像古箏一樣的響聲,因而得名風箏。明代有一種鴉形風箏,內裝火藥投放於敵營爆炸,謂之「 神火飛鴉」,這是用於軍事;明代還有利用風箏測量風速的記載,這是用於科學。李約瑟把風箏列為中華民族的重大科學發現之一。美國華盛頓國家航空和空間博物 館中有一塊牌子上也醒目地寫著: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
風箏的功能由軍事轉向娛樂是從唐代中期開始的,一位詩人的《小兒詩五十韻》中就提到兒童遊戲「放紙鳶」。宋代放風箏的風氣大盛,皇帝宋徽宗(1082— 1135)不但是風箏的熱心倡導者,還主持編寫了《宣和風箏譜》。風箏很早就傳入亞洲各國、阿拉伯世界以及世界各地,成為人們爭購的工藝品和玩具,在歐 洲,1589年,科學家德拉•波爾塔(Della Porta)才首次在《自然魔力》這本書中提到風箏。現在一年一度的山東濰坊國際風箏節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風箏愛好者。
風箏的起源的三種傳說
關於風箏的起源,大體有三種傳說。一是斗笠、樹葉說;二是帆船、帳篷說;三是飛鳥說。但就風箏起源於中國的結論,則是目前世界風箏界一致公認的。
斗笠、樹葉說
斗笠是一種古老的防雨防暑器具,當人類由漁獵轉為耕作時就開始使用,特別在熱帶亞熱帶是必不可少的,那時的斗笠製作很簡單,繫繩也就地取材,多用柔 軟的樹皮纖維。據說有一農夫正在耕作時,忽然狂風大作,捲起了他的斗笠,農夫趕緊去追,一下抓住繫繩。恰巧這繫繩很長,斗笠便像風箏一樣在空中飛行。農夫 覺得非常有趣,以後便經常給村民放斗笠,後來演變成放風箏。樹葉說來自於中國南方一帶。據說古時候人們對風捲樹葉滿天飛的現象十分崇拜,便用麻絲等拴樹葉 放著玩,逐漸演變成放風箏活動。中國臺灣的高山族、海南島的黎族人,早些時候就是用麵包樹的葉子做風箏。
帆船、帳篷說
人類使用木舟的歷史以久,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被用於生產。後來又有了帆船。傳說禹時船上已有了風帆。帆是藉助風力的機械,人們便仿照帆的原 理,紮起風箏放飛。還有人說,風箏起源於北方的帳篷,最早的風箏是人們模仿大風刮起帳篷在空中飄揚的現象製造出來的,之後逐步演變成了一種遊樂活動。
飛鳥說
從目前的歷史記載和發現的古代風箏看,其結構、形狀、扎繪技術等,一個突出的標誌就是以鳥的形狀多。因而得出結論:最初的風箏問世,是受飛鳥的啟 發,模仿飛鳥而製造並以飛鳥命名的。人們崇尚飛鳥、熱愛飛鳥、模擬飛鳥而製作風箏,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風箏因此而生,是天經地義的道理。
風箏起源於中國,這是目前世界風箏界一致公認的結論。中國最早的風箏是有古代的科學家墨翟製造的。據中國的史料《韓非子•外儲說》載:墨翟居魯山 (今山東青州一帶)「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是說墨子研究了三年,終於用木頭製成了一隻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墨子製造的這隻「木鷂」就 是中國最早的風箏。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本文短網址: http://m.kzg.io/b51LA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