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笑: 歐巴馬訪華 選對話題了嗎

 

歐巴馬定於11月12日至19日先後訪問日本、新加坡、中國和韓國,並計畫在15-18日四天訪華。(Getty Images)

歐巴馬定於11月12日至19日先後訪問日本、新加坡、中國和韓國,並計畫在15-18日四天訪華。除了歐巴馬上任第一年內就訪華,並且在華停留時間最長這兩點令人注目外,其對華政策中的"新思維"及其內在矛盾更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歐巴馬優先訪日,說明美國將繼續重視對日的盟友關係。相對賴斯曾在3年內兩次缺席東盟會議、布希也曾缺席東盟峰會而言,歐巴馬率先參加在新加坡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會議(APEC)的首要目標是重申對東南亞的承諾和關注。相對克林頓上任6年之後才第一次訪華,歐巴馬先期訪華髮出的信息並不說明中美是盟友,只是說明雙方有許多利益關係,或者雙方的利益需求加強了。

在大多數美國人看來,中美關係已是最重要的雙邊關係。這與歐巴馬的說法一致。但大多數美國人看重中美關係並非由於友誼,而是出於憂慮和競爭。據路透社和益普索(Ipsos)的最新民調顯示,56%的美國人認為中國是"對手",只有33%認為中國是 "盟友"。雖然此項民調並未提供相關因素分析,但至少可以看出,多年的"中國熱 "和"大國崛起"等並未能扭轉中共迫害人權、擴張軍力、爭奪能源,出口毒產品以及扶持朝鮮、伊朗等造成的負面影響。

歐巴馬的對華政策以氣候變化和經貿關係等為主,人權為輔。歐巴馬特別助理、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亞洲事務高級主任貝德11月6日在華盛頓布魯金斯學演講中透露,歐巴馬訪華的討論話題次序為:朝鮮問題、氣候變化、經濟恢復、阿富汗問題、人權和民主。

但歐巴馬的對華政策思想與希拉里有所不同。歐巴馬在出訪中國前接受路透社專訪時表示,中國既是美國的重要夥伴也是美國的競爭對手。歐巴馬曾撰文明確批評中國的增長是不持續的,經濟增長模式也不具有可持續性,以能源的大量消耗為代價,而美國必須對中國有所威懾和管制。歐巴馬今年以來發起了13起反傾銷、反補貼和特別調查。同時歐巴馬表示要提及人權與西藏問題。這與希拉里不提基本人權問題、強調" 美中之間不是競爭關係,而是合作關係"等說法有明顯出入。

歐巴馬的對華政策定位受美國經濟危機、近幾年不斷炒作的"中國熱"及北韓核武等大背景制約。同時在很大程度上與希拉里及其外交班底的制約有關,也與其欲在經濟和外交領域取得成果的急切心態有關。

但更主要的,是由於歐巴馬、美國政府機構和美國智庫普遍對中國現狀和中共的邪惡缺乏清晰的認識。首先,中共在政治制度和價值觀上與美國是根本對立的,其強大,按照遲浩田和朱成虎的宣示,最終是以戰勝美國為目的的。中共的對美外交,包括取得技術、資金、資源和談判中的讓步等與其發展經濟一樣,無一不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

其次,中共與人民是根本對立的,其統治就是以剝奪和迫害人權為前提的,現在每年數萬起的民眾抗暴表明民怨沸騰,其統治已臨近崩潰邊緣,而中共對美外交的一個重要作用恰恰就是借美國為其尋找外來合法性欺騙民眾。

最後,中國社會各階層雪崩般的退黨潮已為一觸即發的東歐式的政治巨變創造了心理和組織上的準備。

而各種花樣翻新的說法,如"巧實力"、"多夥伴世界"、"戰略性保證"(即"中國必須向全世界其他國家保證,中國的發展及其在全球日益增長的作用將不以其他人的安全和福祉為代價")等,一方面折射出美方對中共政權的憂慮,另一方面也表達了美對華政策的錯位意識。

從歐巴馬訪華會談內容中的溫室氣體減排來看,奧的短期目標是在年底的哥本哈根大會上能夠爭取到中國的支持,取得一定的階段性成果。但中美在後京都時代的溫室氣體排放安排問題上存在原則分歧,如美方要求中方具體地承擔國際義務,而中方並不願意訂出具體、可測的目標和行動計畫,因此美國氣候變化問題特使斯特恩認為此次雙方不會達成協議。

實質上,中美有關溫室氣體排放、環境和新能源的爭論,涉及政治制度和人權價值觀的根本問題。對美國等發達國家來說,這基本上是進一步提高人類生活品質的問題,但中共專制下的溫室氣體排放、環境問題是專制制度和忽略及剝奪人權的問題,如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片面強調 GDP,因此單純靠治理環境並不能解決問題。

所以看似雙方有共同點和共同需求,但背後的實質是,美國真心誠意要解決這些問題,而中共政權只是應付,口惠而實不至,因為如要根本治理,必須要動體制和保障人權,這是中共不願做、也做不到的。因此,這是一個在表面能有統一,但實質上卻根本錯位的問題。

進一步看,由於這個表面的統一,中共專制下人權、民主等急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卻掩蓋了,也為中共拒不放棄專制獨裁爭取了國際認同,對整個人類發展進步反而有害。一個典型例子是,中共政權不願承擔具體減排指標,堅持依據"累積人均碳排放和碳預算分配"的標準進行計算和分配,甚至以資金和技術為藉口。這樣美國對華政策中本來可以強調的人權問題就被中共轉換成一個民族主義話題。

而這正是中共所樂見的:一是可以長久爭論下去,其中討價還價餘地很大;二是中共的承諾和真正檢查落實之間空間很大;三是掩蓋了中國尖銳的人權迫害;四是對中共政權不存在現實和緊迫的壓力,可以推到將來。

這次中國民眾對美國總統訪華的態度較以往有了一個顯著變化,就是突破以往的請願形式,而以示威抗議來"歡迎"。齊志勇、李金平等30名民眾向北京警方遞交申請示威遊行,抗議歐巴馬訪華。他們認為許多人生活在貧困線下,討論氣候變暖毫無意義,希望藉此提醒歐巴馬關注中國惡劣的人權狀況。

李金平等的抗議實際上揭示了一個長期以來的事實,即外國領導人來訪並不能真正解決中共統治下的人權狀況,反而成為中共進一步迫害的藉口,同時中共又藉此做了一把秀。

歐巴馬作為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他有責任督促中共政府遵守人權的普世價值,因為中國的和平轉型是地區和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而正是國際社會的短視和對中共的縱容造成了中共政權有恃無恐。

儘管如此,中國人權進步的主要動力在於中國民眾的覺醒和自救。即使歐巴馬訪華人權問題不太可能成為中美的主要議題,目前正如火如荼的"三退"運動已經預示了推倒柏林牆和東歐共黨解體的前景。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李天笑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