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的詮釋
中國插花藝術根據用途可以分成商用插花和藝術插花兩種,商用插花大多講究外型整齊,花色豐富數量多,以裝飾為主要目的,外型側重於西方插花風格,不能作為中國插花的代表,而藝術插花則突出了中國插花的特點,是中國插花藝術的典型代表。
中國藝術插花的重點就是意境的創作,"意境"原是中國古典藝術理論中的一個核心性範疇,也是中國古典藝術極力追求的一種境界,它集中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審美意識。對意境理解,古代文人、藝術家各有不同的理解,如宋代詩人蘇軾之"意與境會",《二十四詩品》中提及的"思與境諧"、中國畫所追求的"形似"之上的"神似"及書法藝術追求的內容美和形式美的統一等,說的都是"意境"。儘管從不同的角度其說法有所差別,但可以統一到一點,那就是要求主體感情世界與客體物質世界的相通、契合,按照現代《辭海》的解釋,意境是文藝作品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和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兩者是相符合的。花好月圓鮮花,或借鑒以上各種藝術的理論或借鑒創作手法作為基礎,因此可以將藝術插花中的意境理解為:插花創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與按照主題所插出的插花造型共同構成藝術插花的意境,二者相互依賴,缺一不可。
插花人人可為,而作品的效果卻千差萬別。在我們所能欣賞到的插花作品中,有的作品讓人看了印象深刻,流連忘返;而有的作品卻不能給人留下印象。有的作品自然樸實,簡單、素雅,卻能讓人有美的感受;而有的作品雖然五彩繽紛,卻引不起人們的興趣,也即意境的差別所為。一件優秀的插花作品,必須有創新的造型。正如香港著名插花藝術家鐘玉冰所說的"插一盆好看的花並不難,因花朵本身已很美,但要將一些沒有艷麗色彩或特殊形態的花材,插出特色,令人留下難忘的印象,則須花更多心思。"做到這一點還只能算插花造型的優秀設計,更深層次的的美是在作品的主題引導下讓人產生與作者思想感情共鳴的東西,甚至受到啟迪,產生"景外之景","弦外之音",兩者有機地結合才能達到較高的藝術境界。
形成的淵源
古人云:"欲知大道,必先知史,知之越多,愛之越深。"因此,研究中國藝術插花中意境的形成,除了瞭解其文化根基外,必須瞭解其誕生的歷史,才能更好地發展。中國是世界上插花較早的國家之一,六朝時的史書已有關於佛前供花的記載,也是中國最早的插花記錄,之後,插花隨著時代的變遷形成了不同的類型,包括早期的佛教插花、民間插花,之後的宮廷插花及文人插花。其中,文人插花以其深刻的含義,結合清雅優美的線條造型,確立了它在中國插花藝術中的主導地位,並成為東方插花藝術的代表。文人插花不單把花材看成是表現形式美的要素,而是以花傳情,借花明志,讓花成為表達情感意趣的傳遞者;插花作品也不僅是一件飾品,而是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作者自由充沛的"心源"和外界接觸時突然的領悟。
中國歷史上許多的詩人、畫家都涉獵過插花領域,如南齊的畫家謝赫、唐代詩人李白,宋代詩人楊萬里、陸游,明代造園家計成等都留下有關的詩句、繪畫及理論著作。對東方插花形成作出傑出貢獻的、有名的插花專著《瓶花三說》、《瓶花譜》、《瓶史》則分別由明代的戲曲家、畫家和文學家完成,書中對花的含義、花的養護、插花的造型、手法都有詳細的說明,並由此奠定了中國插花早期較系統的理論基礎。或許正是因為他們的介入,中國插花一開始即按詩、書、畫的創作原則行事,並刻意追求詩情畫意般的藝術境界。
意境的創作
插花是一門造型藝術,無論是傳統的還是現代的,也無論是常規造型還是反常規造型,作為藝術插花,在進行插花創作前必須先瞭解插花材料的形態、質地和習性,掌握插花的基本理論,熟練插花造型的手法、技巧,通曉相關的文化、藝術內容,並對現實中存在的景觀進行細緻的觀察研究,使自己在插花創作時胸有成竹,這是插花創作的基本條件。在此基礎上不停地練習、創作和交流才可能創作出意境美的作品。
藝術插花意境創作時至少應該完成好兩大步,即創作內容方向的確定和完成插花造型。
藝術插花一般只是作者藝術修養的凝聚和反映,所以創作的內容方向,不需要過多考慮環境和用途,重要的是作者想要表現什麼,能夠表現什麼,能夠表現得多深,從而決定所能創作作品的意境的深淺。所以對於有一定插花技藝的創作者而言,創作方向的準確定位是最重要的,它可以最終決定作者是否能創作出意境奇、高、遠作品的重要的一步。根據中國藝術插花意境的內涵,創作方向的確定可以主要從文學所包含的內容裡、現實中的自然景觀和人造景觀裡及構成插花的花材、器具等方面考慮,通過對它們的運用或從中得到的啟發激發創作的靈感。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所形成的文學形式、內容,豐富多彩。有時一個字,一個成語,一句話裡都會有很多的哲理,或一定的意境,關鍵是創作者要善於挖掘和聯想,才能在插花創作的實踐中起到作用。而中國文學中直接與花有關的內容當然也很豐富,比如古人常賦予花一定的精神含義,如用梅、竹、菊、蘭插花寓意不畏霜雪、高風亮節、潔身自好等,將其組合用到插花中藉以表達內心的感情,是古代文人非常喜好的;將現代人所賦予花的語言或諧音,通過合理組合表達意境,也是一種很好的方法。而中國的許多古詩詞,如果按其描寫的內容畫出來,既是一幅美麗的自然景觀畫又具極深意境,能夠讓人直接感覺到它的美和引起聯想。如宋代王安石的"溪深樹密無人處,惟有幽花渡水香",林逋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唐代王勃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等。如果以元代馬致遠"枯籐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中的描述作為插花表達的內容的話,造型時甚至不用添加太多的花材就可完成一個很好的具線條美、自然美、意境美的藝術插花作品。這主要看創作者如何理解,同一句詩由於創作者的文學藝術功底和插花的表現力的差別而表現出不同的理解力,可插出千差萬別的造型效果。因此,這種潛力是很大的,何況,中國歷史上數不清的詩句,能為插花藝術提供十分豐富的題材!如加以造型上的規範發掘,形成某種流派也應是可能而且頗具特色的。
現實中的景觀對插花創作者能產生最直觀的啟示,這也是我們強調插花創作前對景觀作細緻觀察的原因。許多作品的創作思路都源於此,無論是對自然景觀的借鑒和加工,還是對人造景觀的模仿、提煉,都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的內容。筆者在欣賞國內著名的插花創作者劉飛鳴的作品時常常感嘆於他對自然景觀的理解和表達。他的靈活表現在,無論是用傳統的中國藝術插花手法還是現代的手法,所創作的作品,總能給人以新異美感,且其"意"與"型 "總是結合得非常緊密,使人既賞又想。而香港著名的插花藝術家鐘玉冰則最善於將建築藝術的理念用到插花藝術中來,她的作品所選用的容器造型特別,花材用得不多,有時甚至將花朵半藏半露,但整個造型新穎別緻,美麗盡顯,其作品的意境自然不俗。
藝術插花來源於生活,所以一些表現時代氣息意境的創作,可以從插花容器、配件和花材方面考慮更容易表達。如著名的插花作品《踏青歸來》,就用帶馬的小馬車作容器插入山鄉野花小菊,野籐等,容器下撒上不規則的花瓣,使作品既有美麗的線條,又有自然的鄉土氣息,更有"馬蹄踏的落花香"的意境,雖用花不多卻耐人尋味。而配件使用得好常常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春江水暖鴨先知"可用柳條、桃花、迎春等插出一組盆景式插花,並在放了水的盆中放上兩隻裝飾材料作成的鴨子,構成一幅意境美的畫面,很容易與欣賞者產生共鳴。有時,通過器具與花材結合所完成的整體造型引起的聯想也能達到較好效果。
另外花的色彩、形態、作品擺放的襯景等也都可以考慮與其他的方面相結合,確定一個自己比較適宜的創作方向完成作品,將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藝術的境界在於美,所以中國藝術插花創作時,在確定了創作方向後,插出美的造型才能體現出美,表達出完美的意境。作者在確定了創作方向後基本上應對將要完成作品的造型的雛形在頭腦中有個初步的形象,此時可再經過細緻的形象思維,運用繪畫原理在大腦中構圖,調整出花材最佳的比例、位置。最後定形整個作品的細部,然後可將具體的造型,以白描的方式畫到紙上,也可直接插做。
繪圖完成後可根據繪圖選擇購買花材。應選擇自然界中具美麗線條的花材為主,結合商業花材的補充,可擴大作品的創作空間。
造型完成時,應依據已有構思,按所畫圖上各花材的位置,結合插花的技法完成。應注意的是,圖畫表現的是平面效果,插花造型是三維的表現,所以,實際插做時應注意花材位置安排上,上下前後的呼應,疏密的安排,突出層次和立體感。另外,線條花材的取捨,應盡量保留具生動效果的部分,曲折自然,還要注意花材的顏色不宜太多。
插花造型的完成應抓住三點重要原則:其一,盡量選擇線條美的、姿態美的、稀奇的花材構圖。其二,造型符合東方插花的特點和美學的原則。其三,色彩典雅、獨特。目的是可以令作品更具特色。
造型完成後,應給作品題名並說明創作的思路,以引導和啟發欣賞者的理解和聯想。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